只要袁應泰不出城作死,六萬多精兵留城遼陽城里,佛郎機一千多門放在城上猛轟,有多少女真兵才能把遼陽堅城給攻下來?
佛郎機的有效射程最遠三百步,最佳射距應該是二百步左右,小佛郎機有效射程也就百步左右,但這已經完全夠用了。
紅夷大炮倒是能轟擊三里開外,什么糜爛十余里當然是屁話,但射程肯定遠在氣閉性不足的佛郎機之上,但佛郎機是范圍殺傷,紅夷炮轟擊時聲勢駭人,但炮彈是實心彈,不是霰彈,其實殺傷力并不算太強。
后來寧錦之戰就是靠紅夷大炮配守城兵馬,弄的八旗軍鎩羽而歸。
若沈陽和遼陽之戰是熊廷弼主持,恐怕后金兵會受到嚴重十倍的損失,遼事就算無法徹底解決,估計后金也蹦跶不了多歡了。
被困在長白山的老林子里,又是冰期沒有辦法種地,還被大明封鎖斷了互市通道,戰略資源只會越打越少,甚至女真人連鹽也沒有,他們的食鹽是大明從海州等鹽場過去,鐵也沒有,糧食鹽鐵不足,熊廷弼在任時間不需太久,五年就足夠他完全修復邊墻,接任的只要不主動出擊,就算是困守也把女真人給困死了。
當時林丹汗還在強勢期,女真人的蒙古盟友科爾沁部都不穩當,大大小小的部落都瞧不起努爾哈赤這種建州野人,蒙古人祖上好歹闊過的,怎么可能瞧的上漁獵部族的什么勞什子天命汗?
但從熊廷弼去職,遼陽和沈陽失守,再到廣寧之戰王化貞和熊廷弼的督撫不和,再到松錦之役崇禎的急功近利,有時候閔元啟也是有些唏噓和感慨,可能真的是有天命?
就算有天命,人也是可以抗爭,人未必勝天,但不試一試,卻又如何能知結果?
閔元啟也并非不想鑄紅夷大炮,畢竟誰都知道這是好東西。
紅夷大炮當然做不到大炮一轟擊糜爛十余里,那是放屁扯臊,但重炮一轟,射程在五六里是相當正常,最小的紅夷炮二里左右的射程也是有的。
相比較而言,重一千多斤的大佛郎機射程也就三四百步,不到一里。
而有效殺傷,就是破甲距離,大樣佛郎機也就二百步左右,不會再遠了。
小佛郎機也就百步左右殺傷距離。
論殺傷距離和在戰場上對敵人的威懾力,紅夷大炮都是這個時代傲視一切的存在,明軍對后金屈指可數的勝利,當然都是由紅夷大炮相助而得。
若有可能,閔元啟也想得紅夷大炮,但從實際出發,也就只能放棄。
江北到南京都沒有能鑄紅夷大炮的匠師,也沒有能主持其事的官員,而紅夷大炮鑄造成本之高,也是閔元啟根本負擔不起的巨額開銷。
明軍一門重炮重達五六千斤,鑄造成本和周期都相當長。
若閔元啟執意要造此炮,從尋匠人技師到制模造炮,投入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他負擔不起的存在。
明年清軍就南下了,到時候他的炮還未必鑄的出來。
就算勉強鑄出幾門小型銅炮,炮組訓練時間不足,和戰兵配合演練不足,難道真的如明軍那樣,把大量的紅夷大炮放在城頭?
野戰不成,守城也很死板,小炮倒是有用可以用來野戰,但還是解決不了時間和成本的麻煩。
只能放棄了。
事實上清軍雖然有大量的紅夷炮,在山海關入關一役是吳三桂主動打開關門,根本用不上大炮轟擊。
其實一片石和京師之役,再到太原和河南衛輝等地的戰事都沒有用的上大炮。
后來攻潼關與闖軍主力會戰,清軍考慮到潼關天險易守難攻,于是從京師急送紅夷大炮跟隨主力行軍。
結果到潼關之役結束闖軍大敗潼關易手,押運大炮的炮隊還在河北境內,距離潼關還遠的很。
這些炮隊后來轉而南下,抵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