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大炮后來又運至荊州等戰略要地,就在當地留存。
直到二百多年后,英軍入侵,轟開大清國門之后,各地手忙腳亂重整武備時才發覺明末時在各城池留下來的紅夷大炮,論重量和火炮威力,居然比清軍當時鑄造的新炮要大的多,威力也是不遜于那些新炮,甚至猶有勝出。
紅夷大炮過于沉重,不光是鑄造不易,移動也是不容易。
明軍的火器道路是徹底走歪了,大量的錢財投在幾千斤重的紅夷炮上,不重火銃也不重小型火炮,只重這種大炮,視為鎮國利器。
如果死守關門城池,這些大炮倒確實是利器,但利器也要人來操控,上不得戰場只能死守城池,但死守城池如果人心散亂了哪怕是萬斤火炮又能如何?
李自成攻克京師時,北京城墻上的紅夷大炮是整個大明境內配置最多的所在,畢竟京師安全是重中之重,工部所鑄大炮都是優先放京師,其次山海關,別處城池都是加起來也不及京師一處多。
那又有何用?
京師無兵可守,更要緊的是從上到下都無效忠死戰之心。
大量的紅夷大炮一炮未發,先后落入闖軍和清軍之手。
所以這般沉重不合用的武器,閔元啟反而是不太感興趣了。
好在明軍的火炮種類甚多,閔元啟考慮之下,決定火炮就用佛郎機。
而且不需要重一千多斤的大樣佛郎機,就啟用普遍在六百到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炮。
過小的,三四百斤重的,射程太短,用處并不是太大。
六七百斤的,射程在二百步左右的中型佛郎機炮,已經足可克敵致勝了。
更要緊的是這些六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鑄造相對容易,時間周期較短,成本較低,也算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了。
還是閔元啟手頭的資金局限,以及時間不足的麻煩。不然的話還是易于移動,重六百斤左右的小型銅炮最為合宜,在戰場上易于移動,比限制在炮架之上,只能調整仰角射擊的佛郎機威力還是要大出不少,在戰場上的壓制性也更強。
就算如此,這樣的佛郎機炮也是足夠用了。
炮組能盡快得到可用的火炮,盡早組建成功,也能盡快的和步兵合練,最快的發揮火炮的作用。
這些問題和制甲,造火銃,購買戰馬一樣,其實都是相當頭疼之事,但事情總是要一步一步的去做,并不能因為困難就選擇放棄。
一個環節放棄了,那么可能整個環節都會崩壞,是以不管事情有多難做,甚至閔元啟很多夜晚都夜不能寐,但卻始終咬牙堅持著。
這樣的堅持,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親族,好友,這一方土地,不管怎樣做,閔元啟都是感覺值得。
成功是未必一定成功,只要堅持做下來,或許就會有奇跡發生。
半年之前的閔元啟,絕想不到在短短時間之內,他身上會發生這么多的變化。
從開初庸庸碌碌的小公務員,穿越之初的謹慎小心,然后轉為不甘,奮起,接著便是肩膀上負有更多更大更重的責任,到了現在,很多事情已經不再是光考慮自己,而是要為自己成就的這一番事業做更多的打算。
哪怕最終失敗,閔元啟也是希望能帶著更多的人離開,而不是如當初設想的那般只顧自己。
別的不說,對自己始終信任和全力支持的族叔閔乾德一家,難道能夠放棄?
對自己忠心不二,可視為心腹的閔元忠,閔元金,梁世發等人呢?
沈永和沈亮兄弟,也是為自己可拋卻性命,比如眼前這工坊,看著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在兩月之前這里還是一片灌木荒地,從無到有,從孤身一人到帶著幾百人的龐大工坊,沈永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每天吃住都是在工坊里,十來天不梳洗不換衣,走到哪兒都是一股餿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