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過四更未至五更,正是人睡的最為深沉之時,軍情人員也是沿著道路抵達了第三百戶的外圍。
和安東,灌南等地尚有縣級官道不同,越是往東行,村落之間的距離就越大,集鎮就越少。
也沒有官道通行,就是各村落之間的小道。
這些道跑也多半是依托淮河南北兩岸,多半是各集鎮和村落間自行溝通修筑,多半地方都只可容兩輛獨輪小車,或是一輛雙輪大車通行。
甚至有一些地方中間道路斷層,騎兵得在村落之中穿梭而過,否則就得在河邊的灌木地或田畝里穿行,那樣反而事倍功半,還不如在村落里穿行。
好在這年頭的年景不好,原本農家習慣,年頭抱一只小狗,用剩飯剩菜養著,到了年尾養成了肥狗之后正好在過年時宰殺,也是給家滋補一下。
這個時代是不能套用后世的標準,什么不忍心之類的話更不要談起。人們肚腸里嚴重缺乏油水,甚至不得溫飽的前提下,自是不可能有什么愛心泛濫。
在河南等地,流寇和天災肆虐時,人們吃人都是常態,何況是吃自家養的黃狗。
況且狗原本也是六畜之一,原本就是屬于養著吃的家畜,地位和豬一樣,只是比豬還多一個看家護院的本事,這也使中產之家可以把狗一直養著,倒也未必都一年一殺。
這幾年年景不好,各村養狗的人家并不多,等到了第三百戶外里許距離時,大量的狗吠聲頓時是響了起來。
軍情人員聽到狗叫聲,反是松了口氣,繼續策馬向前。
百戶村落外的道路已經是重修和拓寬過,這邊別的東西不多,人力是相當充足。
各百戶間的道路重修過,百戶外抵千戶所城的大道也是重新墊土夯實,并且疏浚了排水溝渠,此外便是原本的幾個備倭土城也重新修葺過,將城中垃圾破爛一掃而空,遷出城中居民,派了一些警備士在城中警備守衛。
在軍情人員通過土城之時,在狗吠聲中,有人從土城上方的城堞上挑出風燈,第一盞現之后瞬息間又有十多盞風燈挑出來,這一下將官道照映的雪亮。
在城堞之間又有十多人持著弓箭和短弩,有人厲喝道:“來人報出身份口令,三息不報,視為奸細射殺!”
“軍情司,沈磊,口令迅雷。”
軍情司人員多半是外來人,本地人員則多半在外為坐探,或是為軍情站的負責人。
外來人也多半是用假名和代號,另外有自己的專用辨識口令。
從土城到百戶外的箭樓是第一層防備,百戶內還有巡邏隊伍做更進一步的盤查,最后抵百戶官邸外還會有中軍司的人做最后的檢查,這才可以見到閔元啟本人。
口令也是依所行差事分為若干等級,現在這個沈磊報的就是最高等級的緊急口令。
守著土城的人員復核過后變色也是一變,當即便有一個警備旗隊長騎著一匹雜馬出來,他要負責將軍情人員帶入百戶之內。
在經過第二道防線之后,中軍司閔元忠已經聞訊起身,在百戶官邸之前略作檢視之后,便是面色沉凝的道:“我已經派人叫醒大人,你隨我來。”
和梁世發等人陸續起屋不同,閔元啟原本住的這百戶官廳只是簡單修葺了一下。
將院中演武場修葺了一下,換了一些破損的磚瓦,地面的方磚重新鋪設,再令木匠打造了一些家俱,看起來已經很象樣子,閔元啟也就沒有進一步大舉修筑裝修的打算。
他就一個人居住,還有個老仆兩個仆婦便是足夠,又因為成天在軍營鹽池工坊等地,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在家中居住,甚至有很多時候閔元啟是在軍營中居住,這百戶官廳就更沒有什么要緊了。
不過在旁人眼里,這是閔元啟富貴之后不改儉樸之風,也是樁委實令人敬佩的事情。
想想也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