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這就是人和。敵方雖然萬余大軍,面對的不止是我們一營將士,還有一營的警備士和數(shù)萬可以動員利用的軍戶和百姓,利用得當,我軍已經(jīng)坐擁人和地利,所謂天時,無非就是順天應人!劉澤清至我淮安一府,未御一敵,搜刮無數(shù),不知道已經(jīng)害死多少良善百姓,百姓不視其為官兵,而是視之為賊寇一流,民心即天心,此戰(zhàn)看似敵眾我寡,但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我手,我軍豈有不勝之理?傳我將令,我全營將士即刻備戰(zhàn),同時調(diào)用所有可用之民力,建長柵,修箭樓,調(diào)集所有警備士和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的壯年軍戶,充為后備守御,軍戶之家,多有傳承兵器,令所有人執(zhí)兵備戰(zhàn),在這短短時日里,不必練習武藝,多認將旗,多操練守御之法,在決戰(zhàn)之時,方可助我軍一臂之力!”
閔元啟說罷,抽出腰間佩刀,雪亮刀鋒往上一豎,閔元啟怒聲道:“此戰(zhàn),我軍必勝!”
“必勝!”
所有在場的武官,俱是一起怒吼起來。
……
韓森神色木然的坐在船舷一側(cè),在他身前則是負責這一次行動的百總武官。
此行共出動漕船三艘,一百一十余名將士分別列坐在三艘漕船之上,各人攏著手中兵器,束甲戴盔,每人均是盤腿坐著,在海浪的起伏之下,人們也是隨著船身上下起伏而上上下下的漂浮著。
原本是不用動員這么多漕船,這些船都是大船,每艘船都長約二十三四米,寬近四米,每船有艙十余間,百多將士,一艘船就足夠了。
這等大船,一次可運六百石糧,每次出發(fā)北上其實運送的糧食數(shù)量要倍于要求的數(shù)量。
因為漕運時間久,在運河的枯水期要動員大量人力拉纖,每船拉過枯水河面之后,眾人合力再拉下一艘。
每次拉纖都是極為痛苦和漫長,每個運軍都會皮開肉綻,困苦不堪。
正因如此,漕運耗費也是極大,運六百石糧食到通州,付出的代價是幾個月的時間和最少三倍以上的消耗。
這當然極為不經(jīng)濟,元時因為運河堵塞是用的海運,到明初之時海運也屬正常之事,在后世南京和山東等地就出土過若干艘明初的海船,多半是一千料至四百料左右的海船,以此來北上供給軍需。
甚至明軍征服遼東,開初之時也是利用鴨綠江等水道,持續(xù)不斷的運送人員軍需,為大軍征戰(zhàn)和筑城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明軍繼續(xù)北上進入外東北區(qū)域,則是利用的黑龍江和嫩江等江河,明軍主力依江河而進,一直抵極北之地,在當?shù)亟ㄔ焖聫R,刻石紀念,并且沿江大封衛(wèi)所,將那些蠻夷部落收納為大明的衛(wèi)所編制,最少在明初洪武到永樂年間,大明不光是在奴兒干都司分封了幾百個衛(wèi)所,并且在幾處要緊地方有駐軍,說是掌握了這極北之地的大片疆域,并非是后人指摘的那樣是純粹的羈縻之地,劃在版圖之內(nèi)算是地圖開疆。
因為大明太祖的保守和國初國力的孱弱,后來的大明逐漸保守封閉,洪武年間就定下閉海國策,到了永樂年間大規(guī)模的寶船船隊也是和實際無關(guān),既沒有改漕為海的打算,也沒有開展對外貿(mào)易的動力,寶船多次出海都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使海外蠻夷前來朝貢,滿足永樂皇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有后人穿鑿附會,說是寶船帶回大量金銀,那也是胡說八道。
明初幾十年積累的金銀,在永樂末期損失過半,都是因為寶船出海賜給外夷大量金銀財物,而所得的不過是對方貢上的些許特產(chǎn),加上建造寶船的費用極高,消耗極大,加上永樂帝北伐蒙古,南征安南,建大報恩寺,武當宮觀,修北京城和紫禁城,任何一樣大工都是要費時多年和征調(diào)大量民力。
洪武三十多年積累的國力,在永樂年間幾乎是消耗一空,所謂的永樂盛世是消耗預支了大明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