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戶所城的高處看,敵軍象是大群的灰色螞蟻一般,蜂擁而至了。
在客兵軍陣右側后,是數十面大鼓轟隆隆的敲響著。
大片大片的客兵在諸多將領的指引下,持續向前。
哪怕是在這種時候,就算奮力排陣擺開,客兵的陣列也還是相當的混亂,甚至是雜亂無章。
田地里頭,官道兩側,灌木和林地里,到處都是拿著刀槍行進的客兵將士。
這些人操著山東口音,罵罵咧咧的隨著自家將旗前行。
客兵分為十幾部,從千總旗到游擊將軍的將旗,再到參將旗,副將旗,總兵旗,旗幟有數十面之多,在田野和大河邊緣,到處都是丈二高到丈六高的高大紅旗。
在旗幟指引下,客兵們還是按各千總,游擊,參將,副將,直至總兵的各家營伍向前行進著。
少則一二百人,多則五六百人至千多人左右。
看來就算是姚文謙這個總兵,直屬的部下還是沒有超過兩千人。
這也是劉澤清瘋狂擴軍的結果,眼前的這些將領在崇禎十七年之前,最多領兵幾十到幾百人,職位可能就是從千總到都司,守備,游擊。
劉澤清本人不過一鎮總兵,麾下是沒有資格再出現其余總兵或是副將,參將等大將。
諸多大將都是朝廷直接任免,而且是各有信地駐防,比如戚繼光從山東都司的練兵都督僉事,直接任為參將就是任寧紹臺參將,寧,紹,臺這三地便是戚繼光的防地,他領的也是寧紹臺的參將營兵,兵種來源是當地的諸多衛所軍。
也因為衛所軍不堪用,在營里戚繼光練兵練的再好,道理說的再透,軍餉發放和軍紀執行都有板有眼,最終的結果卻是臨陣時這些兵上了戰場隨時都可能逃走,只要情形稍有不利,把主將一丟轉身就跑,這些兵根本不帶猶豫的。
就算戚繼光在戰后斬下多顆首級,這些兵油子還是我行我素。
因為戰場上一跑就是幾百上千人,再兇殘的主將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斬首。
隨大流一跑就能保命,萬一被斬首也就是幾百分之一的機率會砍到自己腦袋,這些兵油子的算盤也是相當清楚。
戚繼光無奈之下只能奏請朝廷重新募兵,不再用市井之徒,也不用老兵油子,全部改用樸實的農民和礦工,然后再用自己的練兵之法訓練。
同時也是將餉銀提升,本色折色每兵有一兩多的收入,對農民來說算是高收入,一般的數口之家,一年辛苦名義上能賺五六兩銀子一年,但其實百姓是落不下銀錢的。
當了兵,每月關餉,吃住都在軍營,只要不死,一年好歹能攢十來兩銀,在高額的軍餉刺激和嚴格的訓練,加上戚繼光的指揮天才,其后的戚家軍才名揚海內,成為大明有數的強兵。
哪怕是戚繼光被排擠后郁郁而終,其部下在萬歷二十年前后的壬辰倭亂還是表現最好的南兵,攻克朝鮮的南兵,就是戚家軍的一部份。
到萬歷末和天啟初,在遼東戰場上戚家軍還是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渾河血戰,戚家軍最后的余燼與川軍配合與八旗兵血戰到底,給了無往不利的八旗兵極大殺傷。
大明的營兵就是這樣,每個將領個性和特色鮮明,帶出來的兵就是表現不同,如李成梁的遼鎮騎兵,馬芳的大同騎兵,戚繼光的浙兵,俞大猷的車營兵等等都有各自表現不同。
總體來說,南兵訓練好,軍紀好,是大明最頂級的強兵。不光是浙兵,還有廣西兵和四川土司兵,都是南兵中的佼佼者。
就算是廣東和福建的水師,表現也比北方水師強的多。
北兵則是彪悍勇武,個人武藝好,擅長騎射突襲,但軍紀普遍很差,營伍間斗爭不停,內部傾軋厲害。
西軍則是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