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成,既是彪悍勇武,又有良好的軍紀,是明軍營兵最為出色的集體。
但不論南軍北軍西軍,各營伍都是層次分明,除了戚繼光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部屬外,將領們最少在表面上是不能擁有自己的直屬副將和參將,游擊各營,更不要說在總兵之下再任總兵了。
也就是崇禎十七年之后亂象頻生,劉澤清本人不過一總兵,其麾下已經又有了多名總兵,如高杰和劉良佐麾下都是各有多名總兵,左良玉麾下總兵更多,達二十多名總兵,這在崇禎之前是絕無可能之事。
若戚繼光時能有二十個總兵麾下,練兵在十萬以上,怕是真的沒有后金什么事了。
眼前的客兵表現,卻是愧對這些所謂的總兵,副將,參將之名了。
大片的客兵沒頭蒼蠅一般,根本是談不上什么陣列,只是一團團的士兵猬集在一起,一并向前進行而已。
越往前行,則地勢限制越多,客兵們逐漸被長壕溝壘尖樁所阻,姚文謙劉澤潤劉之幹等人只得逐漸把步兵往左側和中軍集攏,原本大面積散開的萬余兵馬,逐漸集中到不到二里的正面,士兵們擠挨在一起,隊列拉開老長。
騎兵原本是想放在右翼,但長溝深壘對騎兵的限制更大,劉可成只能移動騎兵至河邊左翼,那邊有大片的臨河灌木和林木,騎兵在其中行動也相當狼狽,但也是無可奈何。
劉可成還放了二百多騎兵在大陣側后,這是為了防止那一股勇悍的騎兵在戰時又來突襲大軍后路,這也是無奈之舉。
眾將都是被閔元直等騎兵不要命的孤狼式的襲擾方式給打怕了,寧愿在會戰之時減少二百騎兵的助力,也不愿在全力突進之時,身后突然又被那一小股騎兵牽扯。
布置完畢,姚文謙瞇眼看著右側大片的壕溝木樁,表面平靜,內心卻是波瀾大起。
跟隨劉澤清從軍十余年,登萊之戰到解開封之圍,又長期護漕,與流寇,響馬,土匪多有交手。
姚文謙也是見多識廣了,眼前這一大片防御工事絕對是新掘出來,土質都還很新鮮。
短短時日,挖出幾十里的長壕,深溝高壘,配合尖樁箭樓,令人見之膽寒。
不僅是姚文謙,其余諸將也絕了從長溝右側兜剿過去的想法。
大軍行進受限,小股兵馬肯定無法從這樣的防御陣式當面打穿過去,憑白給對方送人頭。
左側是千戶所城一路排開的多個城池,想在倉促間破開城防攻入城內也是絕無可能之事,姚文謙早就看到了,千戶所城上有多處懸戶,上面都有弓手,城堞處到處是持著長槍鐵矛的守兵,還有堆積如山的石塊和檑木,以及鑲嵌長釘的鐵拍等守城器物。
衛所再衰微不堪,到底不是普通的民間小城能比,就眼前的這千戶所城,萬人大軍士氣高昂,沖車盾車云梯車俱備的前提下,怕也是要好幾天才有機會得手。
左右俱受限,只能沿著往千戶所城的道路向前,姚文謙經驗還是有的,知道這是對方刻意營造出來的地勢,但他自忖自己經驗豐富,還有劉可誠的騎兵輔助,且有萬余戰兵,兵力遠遠凌駕于對方之上,是以還是漠然下令,全軍繼續前行。
……
“終于來了。”
閔元啟看到對面高高豎立的大旗之時,也是忍不住吁了口氣。
謀算再深,計劃再周密,終究是要在戰場上見真章。
雙方在狹窄的戰場上彼此相隔已經不到一里,對手深入所城和長壕正中,已經突破至所城腹地。
大大小小的軍陣凌迫向前,萬余大軍和騎兵夾雜的威勢也是不小,對方將領顯然是自詡本錢豐厚,并未太將云梯關這邊的部署放在眼里,仍然是昂然而入。
閔元啟松了口氣的同時,也是關注著自己右手側的幾處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