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十數日間南京和揚州再至淮安,鳳陽,徐州,睢寧一帶都是暗潮涌動,往來信使不絕。
原本一個不被人看在眼里的小人物,居然正面硬憾劉澤清的萬余大軍,其中還有三千精兵,一千騎兵。
這個實力就是相當不俗,可以說是令人相當震驚了。
最少可以說明,這個閔元啟擁有與劉澤清正面對抗的能力。
其后史可法親臨淮安,當面勸說劉澤清罷兵休戰,不要做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已經無心再戰的劉澤清當然是聽勸,寫了一封致歉的書信,由親信將領李化鯨和史可法的中軍官并幕僚閻爾梅等人,一并趕赴云梯關,申明罷兵休戰之意。
接著史可法奏請替云梯關開鎮,就是大河衛為名,開大河鎮,其意當然是令閔元啟守備半枯竭的淮河與黃河出海河道,也就是灌云到鹽城和海州這一片地方。
這樣等于徐州鎮和淮安鎮一側又多出一鎮,若遇戰事,諸鎮齊聚或是分頭并進時,大河鎮可以為后鎮,也可以為前驅,一切得看實際的情形而論。
最少在東林黨人和史可法心里,多出這么一鎮當然是大好事,哪怕是躲在深宮不太過問政務的弘光帝,也是下了詔旨,勸劉澤清和閔元啟罷斗,以朕心甚憂結尾。
高杰和劉良佐當然也是知道此事,但二鎮也別無動靜,劉澤清只要沒有發瘋去拼死打云梯關,二鎮自然也沒有可能在這時候冒大不諱去抄劉澤清的后路。
況且高杰現在厲兵秣馬,準備實兵實餉,來年北伐,此時沒有大的意外,高杰也不太可能來尋劉澤清的晦氣。
一場大事,大體就是在七月過后平定下來。
與此同時的七月,遠在北京的大明京師之中,亦是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大事。
經過多次和心腹重臣和親郡王們的交談,會商,多爾袞下定決心,執行太宗皇帝混元一宇的遺志,將大清國都從盛京遷至京師。
此時的京師還是處于愁云慘霧之中。
上吊殉國的崇禎帝草草發喪埋葬,多爾袞決定重修帝陵,來年再把崇禎皇帝下葬。
從他少年時起大清就和大明征伐不休,崇禎帝也是被視為八旗最大的對手。
這個皇帝的好大喜功和舉措失當經常被八哥崇德帝皇太極拿來取笑,但在多爾袞心里,大明皇帝還是天下共主,自己等人,仍然算是蠻荒小國,沐猴而冠罷了。
但皇太極就是有強烈的自信,在盛京時雖用漢制建內院,任漢人為大學士,任八旗王公為各部尚書,并且成立漢軍八旗和重用三順王等東江漢將,其恢弘氣度和格局,遠非多爾袞能望其項背,更不必提已經逝世多年,晚年頗為瘋狂的老汗了。
在皇太極在時就頗為自信,堅持用滿洲衣冠,不準親貴漸習漢俗,對親貴不用小刀割肉,聽漢人戲文等事都嚴詞斥責,甚至加以懲處。
對提倡改漢人衣冠的言論也是嚴厲打擊,多次強烈表示,滿洲衣冠和騎射乃是國本,絕對不可動搖。
對大明疆域,皇太極也是早有野心,其實皇太極已經嚴重動搖了大明在北方的統治根基,在清軍五次入關的掃蕩搶掠屠殺之后,大明北方的力量已經極為孱弱,甚至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第五次清軍入關時,在山東牧馬達近半年之久,明軍沒有一鎮敢于和清軍交戰,未發一兵一矢,也沒有勤王兵馬,更沒有地方團練。
第一次清軍入關時,雖然明軍初時也極為膽怯,懼不敢戰,乃至皇太極令人豎牌曰各官免送,但后來宣大榆林甘肅等各鎮兵云集,加上薊鎮兵和遼鎮兵,山東兵河南兵齊集,數十萬明軍將阿敏盤踞的四城團團圍住攻打,清軍因此損失慘重,阿敏狼狽逃回,皇太極趁機將其治罪,奪了阿敏大貝勒之職。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