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給了敵軍上岸的回旋之地。
很簡單,閔元啟就是要在揚州城外近大江的地方,留下那方圓幾十里的地方,做為和清軍主力決戰的戰場!
匆匆年余時間轉瞬即過,對劉澤清部勝后,閔元啟迅速搶占了海州抵鹽城地方,治下百姓人口近二百萬,土地過百萬畝,一季屯田之后糧食積儲充足,又打造了大量的火銃和佛郎機炮,新軍將士開始大規模征募,待多鐸破徐州和揚州之時,閔元啟麾下已經有一個整編騎兵營,一個整編炮兵營,三個后勤輜重營,一個重裝近衛營,三個火器營,六個混編營,總計十五個營五萬余人的主力部隊。
從閔元啟開始崛起之時到如今,總計不到兩年時間,能夠有眼下的兵力,著實也是令所有人想象不到。
南明小朝廷在給大河鎮開鎮之后,撥付的錢糧加起來怕是十萬兩都不到,這還是因為朝中有人樂于見到有人牽制劉澤清,劉澤清先依附東林后而反叛,這令得東林黨人大感憤怒,若非如此,大河鎮開鎮,閔元啟為總兵,還有撥付錢糧,這些好事可是輪不著一個才幾千兵馬的地方小勢力。
閔元啟的錢糧主要還是來自鹽業,將鹽城一帶灶戶整頓,改煎為曬,產量大增的同時,大量精壯能吃苦的灶戶被引入軍中,成為大河鎮新營伍中的將士。
王三益和李國鼎等人的田畝改造和增產之事進行的相當順利,收獲了大量糧食。
大量海鹽被朱家的商道賣向江南湖廣河南山東,亂世之時,原本的鹽業商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云梯關的產鹽規模急劇擴大,反而是將混亂的市場給搶了下來。
總計一年多時間,平均每月是超過十萬兩的凈收益,百萬之銀養兵五萬人,加上鑄造了大量的佛郎機炮和虎蹲炮,以及一萬五千支合機銃,加上大量的精鐵兵器和鎖甲,扎甲,以及購買了數千匹戰馬,所有的銀兩都算是物盡其用了。
閔元啟其實可以募集更多的部下,將部曲如劉澤清一樣擴充到十萬人以上。
但那勢必會減少對戰馬,兵器,鎧甲,火炮的投入,在閔元啟看來是得不償失。
客兵這一年多在淮安是聚集了七八萬人左右的兵力,但劉澤清的防御反而是收縮了,而且在清兵南下之初就毫不猶豫的直接投降了。
因為閔元啟的發展已經令劉澤清如芒刺在背,其感覺到的威脅遠遠超過了高杰和劉良佐等部。
哪怕是高杰被刺殺后徐州鎮一片混亂,閔元啟也沒有北上囊括高杰地盤的打算。
阿巴泰下山東時,閔元啟完全可以北上擊之,將阿巴泰部擊敗,但他也是在全盤考慮過后放棄此想。
其后高杰部投降,劉澤清部投降,劉良佐部投降。
現在在攻擊江陰的就是劉良佐部,把江陰城屠城白地的并非清軍,而是劉良佐部。
在七月到八月之間,迎風而降的劉良佐和劉澤清,還有左良玉的殘部,以及黃得功的部下,高杰的殘部。
還有南京城的那些大吏官員和勛貴武將們,這些人投降時并沒有心理負擔。
因為在所有人眼里和心里,大明都是已經死透了。
閔元啟在那時候并沒有選擇出兵,他若是出兵,憑著精良的裝備和嚴格的訓練,還有在和劉澤清部的小規模戰事中鍛煉過的將士還是頗有信心擋住南下的多鐸,哪怕是血戰到底,他也有信心將其擋在江淮之間。
但那又如何?
南明小朝廷就不內斗了?
四鎮就不跋扈了?
大明到崇禎中后期后,最大的問題不是缺糧缺餉或是打了什么敗仗,而是民心不在明了。
大明的統治原本就建立在和士紳的合作基礎上,大明以功名利祿吸引士紳階層效力,待士紳階層墮落腐朽之后,整個國家的活力和朝廷的統治力就出現了大麻煩和大問題。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