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的留發不留頭說法的來由。
剃頭挑子一頭放著剃發工具,另一頭懸掛著血淋淋的人頭。
這并不是臆想編造,而是在明末清初時一個蠻夷民族對漢民族赤裸裸的侮辱和踐踏。
從魏孝文帝主動以胡變漢,再到金人初推剃發又放棄,到蒙元對衣冠發飾不做強制,再到清初之時強迫漢人剃發留辮,華夏文明也是終于走到了最屈辱的這一幕。
清兵攻陷廣州時,清頒布剃發易服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這樣堂而皇之的對華夏衣冠的侮辱,也就是在明末清初之時。
真是令人無比痛恨,也是感覺到無比恥辱!
而清朝一代男子的發式經歷了數次演變: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 其實滿族女人童年時期也剃發,要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發。
那種清末才有的、不合事實地壟斷了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發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
因為清初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順治四年,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奸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朱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后金時期以剃發為歸降的標準,男人的大部分頭發被剃掉,只留腦后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發式,胡須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清初時期以剃發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后的無數次反剃發起義,成千上萬的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而此時的蓄發部位已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后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金錢鼠尾式。
清代中葉,經過血腥鎮壓以后,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于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于一掌心的面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胡須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清代后期,即嘉慶以后男子的發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后。
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斗爭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從清末開始,到清朝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范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在此時此刻,剃發令下就是在頭腦后方留下手指細的小一撮,然后如繩索般下垂至脖頸。
這是何等丑陋的發式,對向來信奉身體發膚不可輕動的漢人來說,不光是形式上的丑陋,還有心靈上的徹底的催毀。
清初的幾十年的抵抗,于其說是億萬百姓為了大明與異族抗爭,倒不如說是為了發飾衣冠。
這是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徹頭徹尾的凌辱和踐踏。
也正因為抵抗之后的失敗,所有人都選擇了臣服,中國才有了近三百年的黑暗期。
敢于抵抗的都死去了,哪怕連在文字中隱晦發泄不滿的也是被文字獄一個個誅除了。
只剩下皇上萬歲,奴才萬死。
這才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只有剃發令下,閔元啟覺得自己才有真正的機會。
雖然要坐視揚州和嘉定的苦難發生,但民族到了這種地步,怎么可能不承受苦難?
江南若不是被剃發令和多次屠殺打痛,又怎么會和北方的同族感同身受?
在北方經歷苦難之時,江南卻還是歌舞升平,事不關已。
到江南付出代價之后,人們才幡然醒悟,開始了浴血抗爭。
江南閩浙兩廣云貴,南明的反抗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