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考經義,下午考實務,考試考了一天,李復書和趙學爾就監考了一天。
在李復書的監督和關注下,考核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李復書拿著國子監呈上來的厚厚一沓考核合格者的名單和考卷,十分高興地與趙學爾道“這屆考生很是不錯,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少了科舉考生們做文章的那種匠氣。”
科舉考生做文章的格式和技巧都是經過長年累月訓練的,而這次參加考試的官員勛爵子弟基本上沒有受過那種專門的訓練,所以基本上都是想什么寫什么,其直白程度讓看慣了彎彎繞繞奏折的李復書十分稀罕。
為了恩蔭制度和爵位繼承制度改革的順利推行,李復書暗中授意國子監將考核標準稍微放得低一些,以鼓勵那些暗中觀望之人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改革中來。
不過他仍然沒有想到,通過考試的人竟然有半數之多。
這次考試能夠有這么多人通過考核,倒并不都是李復書的功勞。
一來,是因為敢勇當先之人往往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二來,是因為他們本來就生于官宦權貴之家,從小就接觸書本,受名師教導,并且聽家中父祖談論政務,常年累月受家族熏陶,自然要比平民百姓家出來的子弟更懂時政。
三來,這次的考試實際是為了淘汰掉無才無德之人,讓他們沒有做官或者繼承爵位的機會,比起層層選拔綜合性人才的科舉考試要簡單得多得多。
再加上李復書稍稍放松了那么一丟丟地考核標準,結果就有一半的人通過了考核。
李復書特意選了考試的前十名,把他們安排在京都要職,其他人便讓吏部從現有的空缺中選出比較好的官職給安排上。
總之,要比他們通過之前的無門檻恩蔭替補能夠謀到的位子要好得多。
半個月以后。
通過考核的名單在國子監張榜公之于眾。
再三日后。
李復書親自在為政殿上為考核通過者授官,并且為爵位繼承者頒布冊書。
這原本是吏部做的事情,如今竟然由李復書親自來做,通過考核的考生只覺得榮耀無比,十分慶幸當初選擇了參加考試。
趙學時和趙學玉也參加了考試。
若是科舉考進士,趙學玉還不一定能中,但他這些年受趙學爾的監督和教導,這種針對官員勛爵子弟的考核對他來說還是十分容易的。
這一日他也在為政殿接受李復書為他授官,職位是粱州泊山縣縣令,南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因為早就知道自己會被外放,所以他十分坦然地接受了。
但趙學時卻素來懶怠讀書,這次不僅沒有通過考核,還因為沒有通過考核而丟了如今的官職,要重新到國子監讀書,因此心中埋怨趙學爾多事。
第二日,朝中便有人稱頌起李復書推行改革的事情。
而且這些人之中,不乏權貴派的代表。
李復書看著底下那些倒戈贊同改革的權貴派,心中暗自欣喜,趙學爾與他說的策略果然奏效。
改革之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需要一步一步籌謀,一步一步開展,循序漸進,才能順利推進。
針對改革之事,趙學爾給李復書的第一個提議便是從官員勛貴子弟中考核選拔官員,爵位繼承者若是通過此考核,可獲得李復書親自頒布承襲爵位的冊書,以此來改變曾經無門檻的恩蔭替補和爵位繼承制度。
她建議李復書推行改革的第二步計劃,便是用看得見的好處,瓦解權貴派內部。
權貴派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至今日,并不全是靠祖先的功勞和庇護,更因為虎父無犬子,代代出人才,才能繼承祖宗家業,并且將其發揚光大。
對于這樣的權貴派,他們先時反對改革,不過是因為改革給他們造成了不便利,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