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文武百官都散去之后,三公之一的袁盎,被一個小太監引著,一路轉折,往未央宮的后殿而去,然后停在天祿閣的之前。
“進!”天祿閣中,有聲音傳來,一身老態盡顯的太尉袁盎,才是經過了侍衛搜身查驗之后,脫掉鞋履,踏進了這天祿閣中。
天祿閣,和石渠閣一樣,是帝宮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地方之一,其重要性,僅次于祖廟以及大朝會的宣室殿——漢帝國成立以來,以及漢帝國傳襲自先秦的所有的經卷文書,所有的文案記錄,兵法,典籍等等,都珍藏在這兩閣之內。
對于每一個士子官吏而言,踏進這兩閣之內查閱經卷,便是最高的追求。
而這兩閣當中,雖然天祿閣的藏書的數量和種類,都不及石渠閣同為藏書之用,但天祿閣的地位,卻是隱隱的要超出半頭,其原因,便是這天祿閣分為前后兩部,藏書僅用了其后半部,而其前半部,則是每一代帝王的書房。
自帝國建立以來,極少有臣子能夠踏進這天祿閣中。
天祿閣中的裝飾很是簡單,左右各一排的雕琢成螭吻的長明燈,長明燈上,有沁人心脾的熏香繚繞而起,令人凝神靜息的同時,也有祛除外邪,避開蟲蟻的神效。
長明燈之下,是幾個座位。
而上首處,是一張數人寬的桌子,桌子背后,帝啟端坐于其間。
而那桌子的左右兩端,也都是有厚厚的帛書,堆疊如山。
整個天祿閣中,除開那熏香的芬芳之外,還洋溢著帛書竹卷所特有的清香,置身于其中,叫人心曠神怡,忍不住的遐思飛揚。
“臣盎,拜見陛下。”定了定神,袁盎才是整了整自己的衣冠,朝著皇帝啟彎腰一拜。
“袁卿年事已高,就不要這么多禮了。”
“你自個不擔心也就算了,但朕卻是怕袁卿你一不小心閃到老腰。”皇帝劉啟將手中的帛書卷到一邊放好,然后從右邊又抽了一卷帛書出來展開以后,才是朝著袁盎調笑了一句,然后令人將袁盎扶到一旁坐下。
“袁卿,戰事如何了?”劉啟看了一眼攤開在桌上的帛書,然后不經意的,皺了皺眉。
距離七王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已經有一個多月,這些時日以來,文武百官在朝會上,也是對戰事多有提及,只是,朝中的文武大臣,每一人,都有著自己的心思,再加上如今七王的勢力,看起來也遜色于帝室,隱隱之間,七王當中,為首的吳王劉濞,竟也有著取天子而代之的架勢,又有其他的諸侯王,以各種方式,明里暗里的強調,此次爭端,乃是劉氏的家室,以至于朝中文武百官,絕大多數,都是明哲保身,一旦提及戰事,要么就是問罪有過失的文臣武將,要么,就是請求安撫,但當劉啟問及御敵之策,亦或是誰愿領兵往前的時候,朝中的文武大臣們,卻又都是各種托詞。
這些文臣武將們的心思,劉啟自然是明白的——七王起兵,無論是輸是贏,是成是敗,但總歸來說,都是劉氏的家事,若是贏了,其改朝換代之后,先前率軍抵抗他們的武將,亦或是出謀劃策的文臣,又哪里能討的了好?
若是敗了,也罪不及家人,其子嗣后裔,依舊能夠繼承諸侯王位,到那個時候,這些文臣武將們,依舊是為人所嫉恨。
是以,如今七王起兵,朝堂之上,劉啟一眼過去,竟是找不出幾個有用之人。
而這些文武百官們之間,最令劉啟驚訝的,還是太尉袁盎。
在七王起兵之前,太尉袁盎,是因為那削藩策之事,和御史大夫晁錯,和皇帝劉啟的關系最為緊張的人,在晁錯堅持要上削藩策,而劉啟又力支持的時候,袁盎甚至說過,帝國恐怕都會為此傾覆的說法。
但在七王起兵之后,袁盎卻是這朝堂上,為數不多的,堅持要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