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璋德這個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地方,糧食的收獲期是分為夏糧和秋糧的。在平原地帶的小麥是夏初的時候收割,而在山區和一些貧瘠土地上種植的小米則是需要在秋季收割。如果是正常的年份,往往是夏收補充山區里的青黃不接的糧食,到了秋收的時候,山區會把小米再反過來補充平原地帶??墒亲源蚬碜觼砹酥螅@種在民間自發進行的,流傳了千百年來的規律被打破,鬼子無法消滅在山區里的根據地,于是就想方設法的要餓死困死根據地的軍民。在八年抗戰中,根據地軍民就是在這種封鎖反封鎖的拉鋸中與鬼子斗智斗勇……
聽了銅鑼的匯報后,李久想了想才對銅鑼說道, “鬼子要收夏糧,那么他們就一定要集中和統一運輸,這個消息能不能打聽到?不不不,你不能直接這樣去問王貴,你得拐著彎去打聽。我是這么想的,鬼子要想收集夏糧,就必然要通過各個村里和鎮子里的維持會來組織,你讓王貴給你介紹幾個大村子的維持會長,就說想去他們那里搞關系,隨便你去想個啥理由,總之就是別讓王貴起疑。我就不信鬼子要運糧會不事先通知維持會。只要有了這個消息,我們就好辦了?!?
“好嘞!姥姥的,我這八路當的都快像偵緝隊了!”銅鑼油滑的嘻嘻一笑。
“只要你抗日,就是去當偵緝隊又有啥?關二哥不還有身在曹營心在漢嘛!沒準啥時候就把你派進去臥底!”李久比銅鑼更油滑,話說的銅鑼脊背發涼。
“瞧我這臭嘴,李老大,你大人大量,我給你跑跑腿,串個消息啥的行,你真要叫我去偵緝隊臥底不成,我不是本地人,沒有人脈,去了指定是個死,瞧在我那苦命餓死的老娘的份上,你千萬別把我弄去偵緝隊……”銅鑼帶著哭腔告饒。
很快,銅鑼就帶回了消息,在麥收的第七天,鬼子就要到距離石板村只有30里的柳林鎮去運糧食,這個消息是從柳林鎮維持會長謝老蔫那里獲得的。
謝老蔫,柳林鎮的前清秀才,家里也算是柳林鎮的富戶人家,被當地鄉紳共同推舉為柳林鎮的維持會長。
柳林鎮,在石板村的東北方向,距離石板村30里,距離縣城50里,距離南寨集80里,是璋德縣城北邊的一個大村子,這個地方其實是在石板村南寨集和縣城的中間地帶,沒啥戰略位置,卻是在平原上。由于柳林鎮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雖然沒有能成為一個貨物的集散地和交易旺地,卻是招來了不少富戶在這里落腳,也就是說,柳林鎮是眾多地主扎堆的地方,周圍四里八鄉的土地基本上都屬于柳林鎮。這有些類似于后世的“高檔社區”,住在里面的都是有錢人。
而在柳林鎮里最大的地主并不是謝老蔫,而是號稱孫百萬的孫有得,這名字……是不是給寫錯了?沒錯,就是有得而不是有德,一字之差可以看出其父親當時給他起名字時的用心。
據說,謝老蔫的祖父是兩榜進士及第,當時在京城里做京官,他官至幾品和最后是否登堂入處咱就不研究了,反正在那個腐朽的朝代,千里為官只為財,告老還鄉之時可沒少帶回銀子。不過總體來說,這謝家還算是詩禮傳家,儒教盛行。回到老家,謝老蔫的祖父看中了柳林鎮這一片的地方,就在這里買下了大片的土地,并切在這里搭屋建瓴,最后不少地主也先后依附于這附近,柳林鎮這名字就是謝老蔫的爺爺給起的,要不一幫大字不認識幾個的地主能起出這么文縐縐的名字?到了謝老蔫父親這一輩就明顯的跟不上趟了,在大清朝極度衰敗的情況下,謝家也一樣,謝老蔫的父親中過舉,卻沒有出仕,在璋德縣也就是落下了一個“飽學鴻儒”的名頭。而那個孫有得的名字就是謝老蔫的父親給起的。
原本,孫有得是叫孫有德的,還給后面預留了德、才、興、隆的幾個字,為后來的兄弟預留的名號??墒沁@孫有得也許就是個專吃獨食的主,自打他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