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吉田武作在哪里?他在附近一個農田水井里,正在折騰如何出去。
大平原上的農田澆地水井很早就有了,在十年九旱的華北大平原上,老天爺往往會跟農民別著來。春天,冬小麥鉆出土壤開始旺盛的生長,可這個時候往往卻是無雨,民間往往流行一句俗語,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小麥的原產地并不在中國,原產地據說是在西亞“新月沃土”上,具體的其實就是圍繞著地中海、黑海這一帶。而在古代華夏,由于華北平原上的氣候特性,種植的主要是耐旱的黍和粟,黍的解釋很復雜,大致上我們現在北方人用來做粘豆包的黏米就是黍,而粟就是小米,目前這兩種糧食都還有種植。在我國古代崇拜的谷神中描述的五谷中,麥的排名并不靠前,主要是產量和種植期的復雜程度上蹉跎了很久,直到秦漢時期,麥的種植方式才算是逐漸的被人們摸索出來。以當時的文明程度,能夠把這種冬季種植,夏季收割的程序搞清楚,還真是斐然所思,要知道,大多數植物都是春季種植秋季收獲的。當然,在東北,后來也發展出了春小麥,主要還是冬季凍土造成的難題無法解決,所以,東北地區、河套以及新疆等地種植的是春小麥。春小麥的產量不小,抗旱能力也強,缺點是面粉的口感不太好,如果吃到了口感別扭的面條或者饅頭包子,估計就是春小麥面粉。
華北大平原上最后的主要農作物成為小麥是在解決了春旱問題后,年成好,有“谷雨”幫忙,年成不好,遍布農田的澆地水井就用上了。在使用井水上也有講究,只有有經驗的老農才會用,生瓜蛋子亂搞,不僅保不了苗,弄不好還會把要保的苗給弄死。原因很簡單,溫差。春天時,地下水的溫度高于地表,此時澆水對小麥的生長很有好處,不過也要看天,要是碰上倒春寒,保準玩完。夏季,麥收之后,玉米棉花都在拔苗的時候,此時也需要大量的水分,可這個時候的井水不能直接使用,因為地下水溫度低,溫差往往在十幾度甚至二十多度以上,搞不好就把秧苗“凍”死了。就是想直接使用也要半夜里涼爽的時候去。
中國農民就是憑著這些土辦法,在大平原上一代代的繁衍至今,在大平原的土地上,各類灌井可謂是星羅棋布。當吉田武作的指揮部遭到襲擊的時候,吉田武作非常“機警”的從自己住的帳篷后窗跳了出去,這也得益于日本鬼子身材矮小,就那個小窟窿,讓李久和銅鑼肯定是鉆不過去,就是已經高大但還不是很威猛的嘎子也很困難,大約小紅旗能湊合著鉆一把。
吉田武作有許多怪癖,比如他住的地方要安靜,他的衛兵不能靠的太近
等等,正是這些怪癖讓他沒有在第一波攻擊中被打死,反而讓他警覺后從后窗跑了。可是黑燈瞎火的他往哪里跑?分不清方向,身后不時的槍聲,他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機關兵”能不能拿起槍來抵抗。可有一點他清楚,他是將軍,絕對不能當俘虜,要想活命,那就趕緊向黑暗的地方跑,好在,周圍都是莊家地,小麥已經收割,地里長出來半人高的是玉米和高粱,他不懂,使勁的跑,可卻沒有注意腳下,一腳踏空,掉進了一個農田澆地的水井里。
華北平原上的地下水位很低,一個水井最淺的也有四五米深,就是老把式說的“丈”井,考慮到水井還要蓄存一定量的水,所以,這樣的澆地井往往是丈八或者二丈五,而地勢高點的地方,澆地井的深度甚至達到了五丈以上,就是十五米深的水井。吉田武作的運氣不錯,沒有掉進那深達十五米的深井里,可他掉進去的水井卻是個“丈八”的水井,深度在六米左右,以他不足1。6米的身高,想獨立爬出來……困難不少,至少他在下面濕漉漉的過了一天一夜也沒有成功。
一開始,吉田武作不敢喊叫,外面的槍聲很難穿進來,只能隱約聽到,后來,冰涼的井水讓他感覺到寒冷,可是那井水過了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