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直接開口下定論,無視路人將軍提議的自然是衛滿國國主衛右渠,一名靠跪舔抱大腿,將衛滿國生生拉起來的‘英明之主’。
當初文明時代壁壘消失的時候,衛右渠控制的衛滿國和東暆城屬于敵對的兩個國家,然后三韓之人跨過消失的時代壁壘殺了過來。
三韓雖然不是統一的國家,但三韓的三位雄主其實在戰場上已經分出勝負,并且確立了老大盟主的位置,所以比當初的衛滿國和東暆團結的多。
再加上三韓之地的人口比衛滿國和東暆加起來都多出億丟丟,衛滿國和東暆被三韓各種吊打,距離更近的東暆率先被三韓攻滅!
這時候,衛右渠就發揮出了出色的外交能力——抱大腿!
當時正好大漢帝國也想對時代壁壘消失的新地帶進行小成本擴張,大成本不行,與匈奴人的戰爭已經耗費了大漢帝國八成財力人力,不可能再開辟第二道戰場。
所以,衛右渠的投靠正和大漢帝國本意,就這樣衛滿國成為大漢帝國的屬國,并且得到了大漢帝國一支遼東偏師的幫助。
接下來自然就是大漢帝國的遼東偏師幫助衛滿國擊敗三韓進攻主力,順勢收復東暆城,大漢帝國沒有能力對外擴張占領新地盤,就便宜了衛滿國。
擁有了東暆的人口后,大漢帝國覺得衛滿國在大勝之勢下已經有了跟三韓對抗的資本,就收回了那只偏師。
這讓衛右渠十分遺憾,如果那只遼東偏師還在的話,衛右渠有7成把握徹底攻滅三韓之地!
當然,大漢帝國的高層也能看到這一點,但大漢帝國沒有能力去吞并三韓之地,攻滅三韓不難,增加的卻是衛滿國的國力,大漢帝國自然不愿意出力。
現在的衛滿國比較聽話,那是因為有三韓的威脅,一旦讓衛滿國占領整個朝鮮半島,大漢帝國豈不是還要增加遼東關的駐軍?
正因如此,在衛滿國收復東暆,漢軍撤兵后,雙方的關系就漸漸冷淡下來。
大漢帝國樂得看衛滿國和三韓廝殺成一片,衛右渠則心中憎恨漢人的‘不地道’。
人就是這樣,對仇恨的記憶永遠高于恩德。
現在的衛滿國在衛右渠的治理下,已經以戰爭糜爛財政枯竭為理由,斷了向大漢帝國的屬國上貢,雙方的從屬關系只剩下一層門面……
而大漢帝國正在準備跟匈奴人進行大規模決戰,試圖一舉消滅這個宿敵,自然沒有功夫去搭理不講規矩的衛滿國。
畢竟衛滿國原本就不是大漢帝國分封的屬國,而是一個外族投靠過來的。
屬于真正意義的外藩,大漢帝國因為跟匈奴人的戰爭,對外藩的控制力從來沒有強過。
然而,衛滿國和大漢帝國之間的關系都是雙方私下里的心照不宣,外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衛滿國的衛右渠還到處打著大漢帝國的旗幟‘招搖撞騙’。
現在的三韓其實已經從當初漢軍的打擊中恢復了不少元氣,但始終不敢對衛滿國大舉進攻,就是害怕漢軍再次插手朝鮮半島的戰爭。
三韓人被漢軍打怕了!
當初如果不是漢軍突然撤兵,恐怕三韓之地在時代壁壘消失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會徹底覆滅。
但是單獨跟衛滿國比的話,哪怕是控制了東暆的衛滿國,三韓之地也有不小的優勢,人口就不是衛滿國能比擬的。
這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主要取決于人口,人口是最容易反應一國之力的標準。
當然,各種政治制度也有加成,如何把麾下人口的價值發揮出來,就是各國君主的事情了。
比如說草原民族匈奴,明明人口和社會生產力都遠落后于大漢帝國,卻可以跟大漢帝國打個旗鼓相當,靠的就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傳統,以及大規模騎兵集群的戰術。
很多時候,國力和軍力還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