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分封制度,村、鎮、縣乃至郡城都分封給大小不一的封建主,封建主為國王或皇帝效命。
這個模式同樣可以極大的節約成本,獲得封地的封建主都有為國主出兵打仗的義務,同樣也保證了對外對內戰爭的集體力量。
只是這個模式很容易發生內戰,所以本質上是不如中央集權的。
現在大燕王國實行的就是第一種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
燕國的朝廷官府僅僅下方到縣一級。
燕國行政實行的是郡縣制度,郡的劃分標準不是以地盤大小,而是地域和人口綜合考慮。
有的郡地盤很大,但人口稀少,甚至連一座縣城都沒有,只有類似集市的小鎮,比如肅慎郡。
有的郡地盤不大,但人口密度在燕國中當屬第一,比如王險郡。
顯而易見的,王險郡遠比肅慎郡富裕。
在大燕王國,如果到肅慎郡任職,更像是一種流放發配。
燕國也會每隔一段時間將罪犯流放到肅慎充人口。
那里本來人口就不多,再加上后續一系列戰亂和女真人的霍霍,已經處于半荒廢狀態。
至于趙作仁最開始的發家之地林海雪原,里面幾乎所有的部落乃至野人都遷徙出來,在肅慎郡或者遷移到扶余郡生活。
這也是肅慎郡主要的人口來源。
由于燕國的軍隊組成主要是通過整編戰俘,對本國青壯一次都沒有征過兵,所以燕國的生產力一直在穩步上升中。
只是燕國原本的生產力基數太低,所以總體數值仍然入不敷出。
最重要的是燕國的土地都剛剛經歷過戰亂,糧食緊缺,掠奪所得的往往撐不到明年。
這就使得趙作仁每年都必須出去掠奪至少一次。
好在,趙作仁對戰爭比較主動,出征的次數比較多,所以燕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糧荒。
當然,這里面也有戰亂導致人口基數下降的因素。
在雙方斥候的焦灼戰中,三韓聯軍和燕軍的前鋒漸漸出現在敵方視野區中。
前鋒軍一出,敵方斥候自然是立馬退散,三韓聯軍雖然對燕軍有些許恐懼心理,但仍然硬著頭皮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