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如今燕軍野戰部隊擴張到幾十萬的數目,仍然只是4個標準師,是因為后續白起擴編的軍隊,都不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擴充。
為了快速成軍,白起都是盡可能的使用分封領主們的私軍,這些軍隊本身就具備戰斗力,白起還不用重新配備武器裝備,十分好用。
而且由于燕國在漢地大部分地盤都不是白起親自打下來,是那些地方豪族世家主動投誠拿下來的,這些土地都是地方豪族世家的封地,自然無法被燕國直接征兵。
白起代表燕國拿下的都是手工業發達的大城市和軍事要沖地區。
這些地區看似很多,但實則都是一個個‘點’,廣袤的鄉下農村都已經被分封出去,這就是分封大法遺留下來的弊端。
這個時代城市并不是人口的集散地,只能算是政治貿易的中心,而不是人口聚攏的核心,廣袤的鄉下城鎮才占據了人口的大比重。
因此,燕國中央軍掌控的人口遠不如那些分封領主們掌控的人口,而城市和交通要沖地點本身就需要數量不菲的地方衛戍部隊維持統治和治安,白起自然不能拉走太多人充當野戰部隊。
這就使得白起麾下只屬于燕國中央朝廷的軍隊一直都是那4個師,唯一能做的就是給這四個師配備最好的兵源和武器裝備。
現在的幾十萬燕軍就是少量中央軍帶著大量帶有地方領主私兵性質的私軍,只不過那些帶兵進入燕軍體系的地方軍頭,必須嚴格遵守白起的軍令,沒有多少自主權利。
燕國的分封可不是趙作仁上輩子的歐洲中世紀分封。
雖說那些地方豪族世家在自家領地仍然是一個個土皇帝的存在,但作為交換,他們派出來的軍隊必須全程聽從帝國中樞的命令,甚至連軍官的任命權都交了出去。
分封領主們派出去的私兵,只能享受初始的官職,也就是派出來的私軍越是精銳,人數越多,獲得的初始官職越多,這些人并不是分封領主本身。
在漢地的門閥大族里,都講究一個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真正掌握地方門閥世家權勢的族長,是不會親自帶兵上前線的。
畢竟戰場上刀槍無眼,萬一有個閃失,豈不是什么都沒了?
所以帶軍參戰的往往都是地方門閥世家里的高級心腹或者家族中尚武的子弟。
那種地位較高,但死了不會對家族有很大影響的人。
這些官員其實就是地方豪族門閥對燕國朝堂的一種投資,他們由于帶出了私軍,對燕國有貢獻,天生就自帶官身,如果不愿意選擇武官,還可以將軍隊徹底交給白起,得到一個文職。
不過這么做往往會被降低官職職介,得不償失。
隨著白起南征北戰死傷漸多,那些地方門閥豪族交出來的軍隊也成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白起以補充隊伍建制為由? 將一個地區所有的地方門閥豪族的私兵漸漸整合起來。
并且通過戰爭的消耗和軍功的封賞,把這些具備地區特色的門閥私兵逐漸掌控在自己手里。
于是? 在白起麾下? 除了4個擁有獨立番號的燕國野戰師之外,其余的部隊往往都是以地名為番號命名。
比如說南陽第一師? 巴蜀第二師等等之類的名稱。
一片地域何其寬廣,上面的分封地方豪族門閥足足幾十個,經過白起摻沙子和整合之后? 雖說地方豪族門閥在里面仍然有不小的影響力? 但主動權已經徹底掌控在白起手中。
這些用地域命名番號的隊伍都是燕國的野戰部隊,和地方衛戍部隊是切割開的。
燕國為了盡可能節省軍費開支? 最大程度利用漢地大大小小林立的分封領主,將地方衛戍的防務都分攤給各地的分封領主了。
俗稱,你自己的領地自己守護。
除此之外,燕國由于掌握大義?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