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的問題。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燕軍的推進就如同當初神圣羅馬帝國的推進一般穩定。
到了燕武45年,整個西域已經盡數被燕軍‘解放’。
燕國甚至還組建了數個西域師團,用來不足常年作戰燕軍巨大的青壯消耗。
這場仿佛沒有盡頭的戰爭讓雙方吃盡了苦頭,趙作仁甚至為了戰爭違背良心,將國內男女婚配年齡一降再降,一直到10歲結婚的限制,真的是降無可降了……
年齡再小,生殖器發育都沒完全,怎么生孩子?
這時候,趙作仁也算明白上輩子各國政府為什么對人口老齡化那般恐懼。
他們恐懼的不是老年人增多,而是年輕人變少。
年輕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原因很簡單,年輕人是剝削價值最高的群體!
無論是和平時代還是戰爭年代,年輕人都是國家統治階級最看重的勞動力。
尤其是戰爭年代,青壯的比例和數量,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
當然,燕國的青壯比例連年下降,其他民族更不用多說。
戰爭的延綿差不多將燕國統治下的非漢族少數民族都打成了‘寡婦族群’,別說是青壯了,自從火槍普及后,只要能拿得動火槍的少數民族老人和少年,都已經被燕國征兵部門拉上戰場。
明明漢族還有很多青壯沒有參軍,但燕國非要對其他民族進行這種絕戶一般的拉人方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燕國對少數民族的女性保護的很好,幾乎很少會強制性拉女人上戰場,而且還會給少數民族失去了丈夫兒子和父親的女性安排新的家庭,讓她們的生活有所保障。
一夫一妻制度在燕國早已被取締,大量廉價少數民族女性的涌入,使得普通漢人壯漢都能娶上多個妻子。
這個時代可是男權社會,女人嫁人以后基本上就和原本的家庭族群徹底斷裂,燕國朝廷的這種做法相當于用無形的刀滅亡了那些少數民族,壯大了本國漢族群體。
因此,哪怕燕國漢族青壯在戰爭中消耗不小,但由于出生率超高,只需要一兩代人就可以恢復原有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