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章節中,我有說過,最初簽下這間民宿完全是為著它所在建筑的獨特魅力花崗巖的基底、石頭的墻面、拱形的大門、五彩的玻璃、花朵的石雕……整修期間在這里進出得頻繁了,愈發地就會愛上,越看越覺得美,越看越覺得不平凡,在心里估摸著,猜測它好似是個教堂的模樣。
于是,好奇心頗重的我們就在網上搜索了一番,發現這原來真的就是一座教堂建筑——中華基督教會同道堂舊址,始建于1936年,由王德潤牧師負責籌建,建筑師劉銓法設計,于1937年6月竣工,是青島第一座由信徒籌資興建的教堂。1950年,該堂停止宗教活動,之后用于民宅至今。
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我們能在網絡上查到,關于這座建筑的介紹,大致也就這么多。附近的老街坊也都是近三四十年才陸續遷入這里定居,所以,對于這座教堂建筑的前身故事并不怎么知曉。我們雖對這棟建筑歷史感興趣卻也無從查起。唯有帶著遺憾,盡心地去維護建筑本身老舊的設施,最大限度地留住它的美好。
本以為關于這棟建筑的故事就到此為止,卻不曾想機緣巧合地結識了孫大爺——老街坊中唯一一個對這座建筑了如指掌的人物。
孫大爺的房子就在我們民宿隔壁。進入教堂正門的一層公共區域,褪漆又略顯斑駁的紅色木門一關,就只有我們兩戶。孫大爺的房子就正對著紅色木門,而我們的民宿就夾在兩者中間。兩家距離可以說是非常近了,但我們搬入將近半月的時間從未見過孫大爺。聽說,是到子女家居住不再回來,房子一直空閑著沒有人住。
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民宿整理擺放新到的家居物品。猛地聽見,有一波人打開紅木門的門栓,大概就站在隔壁門前,說話聲音聽得特別真切,便好奇去問詢,才知道他們是附近的房屋中介。這間房子的房主,準備要出租,但還沒交鑰匙,所以他們先來探探路認認門。說來也是巧得很,那陣子朋友也在四處找房租住,想著大家在一起也好有個照應,我便留了中介的電話,約好房東送鑰匙后看房。
事兒真的是巧得趕在了一起。中介剛走后沒多久,我出門丟垃圾,遇到鄰居阿姨在平臺上曬魚干兒,隨口問起我隔壁房間出租的事情。想打探下,房東是個怎樣的人,那間房大致是什么情況。阿姨特別熱心,說她跟孫大爺是老街坊了,不要讓我找中介浪費錢,直接找房主,邊說著邊給我留了孫大爺的電話。
事情就這么順利,我當即電聯到孫大爺,定好時間看房。大爺很熱情和善,對于租房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愛惜房子,好好居住。我們再三保證對這棟建筑很是喜歡,聊起了一些關于同道堂的話題,大爺說他打小兒就在這兒住著,這里的故事他都清楚。
我們先前在網上查到的王德潤牧師,以前就居住在這棟建筑里的其中一間。孫大爺說前年王牧師的小女兒還專程從臺灣回來找他,要聽一聽父親從前的故事。
由此,伏龍路四號同道堂的故事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逐漸拉開了神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