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這話剛落,玉真又準備接茬了。倒是長公主攔了一下。
徐義做事,一般來說都是謀定而動,長公主攔下了玉真打斷徐義繼續的話頭。
“娘親,姨娘,這些年不管是孩兒的封地,還是二老的封地,都嘗試種植棉花了,可不管是蟲害,還是旱澇的無法判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導致種植棉花的興致越發沒了。”
“可從這有限的棉織物銷售來看,棉花以及棉產品絕對是受歡迎,受喜愛的物事。”
“棉花喜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的環境,而安西一帶正好符合這樣的條件。而安西地廣人稀,有大量的無主之地,具備大量種植棉花的基礎。”
“若是在大盛朝內陸,奴役本朝子民,那是違反大盛法令的,可在安西,只要孩兒手里有兵,就有源源不斷的奴隸可供驅使。”
對于不同的人,借用不同的理由,徐義的這點智慧,就是崔渙也在用心學。
圣人、朝臣,是欲擒故縱,薛嵩、李光弼是戰功形勢,而對于玉真公主和長公主,則是誘之以利。
不同的人,不同的借口,目的都是在說服,效果也是相當的。
“孩兒不想給圣人找麻煩,這樣的結果,孩兒能接受。不過,孩兒還是希望有些條件需要跟圣人提一提。”
“一個是,火器作坊在細柳營軍城撤出后,希望能留下那片地,以籌建棉花棉織物的作坊。”
“第二,是希望圣人能恩準孩兒在安西繼續制造火器,以證明火器之威力。”
“第三,希望在神策軍轉戰安西時,朝廷能多少給些錢糧。大部隊轉移,耗費很大,細柳營軍城的結余不足以滿足神策軍整體轉戰安西。”
“潁娘,你進宮后也如是說,就是內務府想參與棉織物作坊也可以······”
雖然這樣的結果,是徐義和崔渙設計好的,可如果一點條件不提,就這樣接受了,反倒不好。
就以徐義跟貴妃娘娘的淵源,長公主的義子,以及玉真公主財源地,徐義這邊若沒有任何要求和條件,絕對會惹人懷疑。
至于說在提出條件后接受,那是替圣人分憂的表現,還能體現徐義不是那種有依仗就為所欲為的作風。
這都是和崔渙在商討時考慮到的。
并且,徐義和崔渙認為,這樣的條件,圣人肯定會答應,甚至還會在這些條件上,增加一些優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