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這一次支援石堡城,又打穿南線到安西,恐怕朝廷對于火器的看法就會改變了。會不會咱們神策軍尚未到安西,就有詔令要求回長安了?”
安營扎寨后,戰車圍成一圈,直接形成一處防御力讓吐蕃絕望的城池,薛嵩也有機會跟徐義閑談了。
薛嵩是真的不想外出安西呀。他屬于長久在邊州任職的,或者說是在邊州長大的。這才在長安居住幾年,就再一次出外了。
當然,在長安任職和跟隨徐義兩者之間考慮,薛嵩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跟隨徐義。
“或許吧。我認為這樣的可能不大。朝廷畢竟是朝廷,就是錯了,也要硬撐下去的,不會這么快就改變當初的決定。”
其實,徐義心里想的卻是,根本不可能。
楊玉環已經走上了她原本的軌跡,也就是說,圣人從現在也開始了被后世評價為昏聵的行為。
所謂的貪戀女色,所謂的不理政務。
真正親身經歷,徐義卻也是有所了解了。
在神策軍還在長安時,整個朝政,圣人似乎就有了放手的跡象,或者說已經放手了。
太子一系也好,李林甫一派也罷,幾乎把持了整個朝政。
徐義甚至懷疑,神策軍建功,以及隴右軍發動如此規模的戰事,圣人能知道的無非是哥舒翰打下了石堡城。
從現在起,恐怕朝廷對于地方節度使,已經開始了那種任由發展的策略。
朝廷是不會給錢的,但是會給官,給職位,以為能以官職和職位控制地方節度使。甚至連地方節度使募兵的規模,都要開始那種視而不見的策略了。
讓神策軍回長安?徐義知道那是絕無可能的。
不管是李林甫一系,還是太子一系,都不希望他徐義回去,就是圣人了解了神策軍的戰力,朝堂也有理由說服圣人讓神策軍留在安西。
有戰力的隊伍,不正應該留在邊疆防御嗎?正好能向八方證明我大盛朝的武力,震懾周邊。這樣的理由,就是徐義都覺得有理。
徐義考慮的是,如果神策軍的戰力在朝廷公開化,那安祿山會不會在幾年以后發動了······不管了,不管會不會發動,徐義都準備過幾年后,謀劃著神策軍回長安。
來安西有環境的原因,也有徐義自身的原因,但久居安西,絕不是徐義所想的。
事實上,徐義還是想多了,或許太把哥舒翰看的過高了,把崔珪忽悠人的本事看的太低了。
隴右大勝的奏報是到長安了,神策軍打穿南線就任安西的方案也奏報朝廷了,可在整個奏報中,也對火炮乃至排槍法做了介紹。
不過,更多的筆墨,則是在隴右軍和神策軍相互配合和策應上描述。
這樣的奏報,確實也被圣人知曉了,只不過是李林甫簡單的做了介紹。整個朝堂對于神策軍戰力的評估,也就是相當于隴右軍精銳的層次。
崔珪是個世家出身的邊州刺史,不管是對朝廷還是對地方州府,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
在崔珪看來,這時候不過早的暴露神策軍的戰力,對于當下乃至后面朝堂的動蕩,是有絕對好處的。
為說服哥舒翰,崔珪更哥舒翰來了一次徹夜深談,終于形成了一個奏報神策軍戰功卻不暴露神策軍戰力的奏章······
這就是當今大盛的地方節度使和朝堂!
徐義帶著神策軍西行,到了后期,即便隴右軍和吐蕃的戰斗烈度已經減弱了,吐蕃已經遣使進長安了,而神策軍的行軍,依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吐蕃在明白神策軍的戰力和目的后,已經將神策軍當成一支穿過吐蕃境內的商隊了。
隨他的便吧!
哪怕是整日看著神策軍在自己境內晃蕩很膈應,也只能隨他的便。
沒辦法呀!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