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要求,奏疏都呈上了,自己看就行唄,為什么還要人背一遍?肖維楨突然看到下首,陸重那似笑非笑的眼神,一定是這家伙在害他!
“是!娘娘。”
肖維楨信心滿滿地開口:“臣聞,天下一統,則江山永固。”
錢明月皺眉:“不對,開頭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肖維楨猛然想起,“天下一統”是第一版的開頭,想說天下只有“一統”,江山才能永遠堅固。漢家以儒治天下,不可太重佛,免得天下人以為有兩個“統”,渙散了人心,江山會出大問題的。
但是,他后來覺得這樣寫似乎是在責怪皇后娘娘,于是改成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自己寫的東西都記不住,娘娘會怎么看他啊,肖維楨緊張不已,更加記不清自己寫的什么,初稿一句,終稿一句,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亂成一鍋粥。
錢明月正襟危坐,認真地翻看肖維楨的奏疏,給他指出問題:“不對,里面沒有‘圣人以孝治天下’這句話。”
肖維楨背:“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喪葬之禮不可等閑視之——”
錢明月放下奏疏:“又錯了,是‘喪葬之禮事關大統’。”
肖維楨后背冒汗:“是,是臣記混了。”
錢明月不耐煩:“算了,別背了,本宮沒功夫跟你糾錯。自己寫的東西都記不住嗎?”
肖維楨跪下:“娘娘容稟,實在是修改了太多遍,遣詞造句多次改變,臣實在記不清了。”
“卿竟然不知茹太素嗎?罷了,你沒他那么啰嗦,本宮也不那么嚴厲處置你,讓吏部給你尋個從四品的缺,外放歷練幾年再說吧。”
幾年再說?幾年之后還有什么好說的,帝后恐怕連他是誰都忘了。肖維楨徹底絕望了,由此而生出濃濃的恨意,皇后竟然是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
肖維楨離開后,錢明月嘆息說:“肖維楨是太啰嗦了些,可他提出的問題也很值得重視,可惜他沒有提出良策來解決問題,不然再啰嗦點兒本宮都能忍。”
陸重微笑:“臣以為,這個問題也容易解決。”
“哦?說說看?”
“清明將至,娘娘何不令人以儒禮祭祀罹難者?”
錢明月豁然開朗:“不錯,不錯,你很有為政的天賦。”
陸重被夸懵了,不明白簡單的一個建議,怎么就有“為政的天賦”了?
錢明月微笑,他越是不明白,越是說明他有天賦——無意識的、自然而然具有的能力才叫天賦,后天學成習得的,叫技能。
像她,就沒有為政的天賦,只有為政的技能,還比較生疏。
為政的核心,是權衡。
為君者,就要小心謹慎地維持天下大勢在自己想要的狀態。如果一方超重,造成失衡,就要加重另一方,來維持天平的平衡。
在思想意識領域,大梁素來獨尊儒術,此番朝廷下詔書用佛家之禮,雖然能阻止瘟疫的蔓延,減少官民的死亡,但勢必給民間以重佛的導向,令儒家獨尊的地位受到挑戰,其實遺患無窮。
像肖維楨說的那樣,天下“一統”才能江山永固,大梁絕不容許有兩個旗鼓相當的思想意識,那樣會造成社會的分化,乃至國家的分裂。
至于太重佛家導致儒生不滿,廟堂江湖與她為難,更是毫無懸念的。
總之,用儒禮祭祀遼中瘟疫罹難者太有必要了。
“讓禮部制定儀注,翰林院起草祭文,本宮要親自祭祀。”
清明當日,錢明月本就要去奉先殿祭祀先祖,并在武英殿祭祀大梁的開國功勛,加上京郊祭祀這個行程,時間就更緊張了。
禮部認為下午陰氣重,不宜祭祀,建議上午祭祀遼中瘟疫罹難者。
但病亡者畢竟是民,不能排在君和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