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在了國都城中最顯眼的布告牌上,眾人期待已久,自是蜂擁而上去看,識字的便把宣紙上的故事讀了出來
讓墻詩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都城今猶在,不見當年商鞅王。
讀到此處,大家便都知道竹冊上是什么故事了,這是一個很早之前的故事了,當時吳家和張家比鄰而居,院子之間有一條供大家出行的小路,有一天吳家修房子,想占用此路,張家不同意,兩家人因為一條路,鬧的不可開交,直接就鬧到了縣衙。
因吳家和張家的家主都在國都城為官,縣衙忌憚兩家人身份,不敢妄下定論,張家人一氣之下,給在國都城為官的張大人寫了封家書,讓他主持公道。
張大人當時是周朝的大學士,看罷家書內容,很是生氣,便提筆寫下剛剛的那首讓墻詩,寄回了張家。
收到回信的張家人醒悟了,主動讓出了三尺地來,吳家被張家的做法感動了,也主動讓出三尺地來,兩家人從此冰釋前嫌,都過上了平和安定的日子。
眾人念過讓墻詩,讀完故事,都默默的搖了搖頭。
“哎,這堂堂的諸侯國國主和國夫人,竟然不如一個前朝的大學士有度量。”
“是啊,一塊荒地爭了半個月,聽說還在朝堂上打起來了呢,起先我還不信,讀書、識字的一方諸侯,怎會在朝堂上拳腳相加呢,你看如今,這兩位國夫人當街在布店因為一匹布,就敢大打出手,還不是因為背后有人撐腰嗎?”
“是啊,你說圣上和皇后娘娘又不能把他們怎么樣,都是些小事情,真是會給人出難題。”
“這樣一看,還不如讓我這個升斗小民來當諸侯國國主好了,我都比他們還要大度些,家里的蘋果樹,長到了鄰居家的院子里,鄰居摘了吃,我都沒說些什么。”
“你別說,這么一說,我們確實比這些望族大官好一些,至少我們知道謙虛禮讓啊。”
“是啊,也不知道齊國的百姓和魯國的百姓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國君和國夫人,作何感想。”
“我看他們的百姓,也沒好到哪去,最開始不就是他們自己先打起來了的嗎?”
“是啊,雖說誰家都想多得些糧食,可要是爭來爭去,錯過了春耕的好時候,地耕不了,大家之前辛苦疆理了一整年,不都白費了嗎?到不如一家一半,還能有收成。”
百姓們說著,都紛紛回了家。
未到黃昏,這首讓墻詩,已經傳遍國都城的大街小巷。
孩子們邊玩邊拍手吟著詩,歐陽石從旁邊走過,在心里感嘆,自己讀了這么久的書,在第一次聽到齊國和魯國爭地一事時,竟沒想起這首詩來,也真是妄戴大學士這頂帽子了。
剛剛他同蠡測、沈毅坐在茶館中,聽小廝說布店和街上的情況,不免對這位素未謀面的皇后娘娘又生出幾分好感來,這實則是個飽讀詩書、處事有度的姑娘,若她沒有出生在漫天大雪的北境,此時又該是個什么情景呢?
只是這世間萬物,原就是沒有若是的。
“讓兩位國夫人當街抄竹冊,這樣的懲罰在周朝還沒有過。”
歐陽石剛進家門,就聽見母親說“這可不是丟人都丟到大街上了嗎?周朝開國以來,還沒有過這么丟人的國夫人呢?這以后,她們的日子怕是不好過。”
問過家中小廝,才知道,原來齊家主堂夫人,今日午后來問母親開春養蠶的事宜,剛巧女侍來說街上的情景,兩人現下正在主堂內說話呢。
歐陽石未進主堂,直接進了書房。
關雎此刻在檀室聽人說今日午后大街上的情景,不免露出笑意,心想,他只給沈淑布了前半局,這后半局做的實在漂亮,遂起身去了雍淑宮。
“皇后當真聰明,令人刮目相看。”關雎說笑著就走進了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