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篇沈約的《詠芙蓉》,一篇《論語》。這首《詠芙蓉》長孫桃夭自小便讀過,只看了一眼,旁邊《論語》的那一篇她卻第一次看到,通篇只一句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莊老先生給她和高風(fēng)謠講《論語》時并未提過這句話,而世人大多也只知道以德報怨,至于何以報德,似乎沒人問過。
竇夫人看長孫桃夭看著《論語》的那一篇陷入了沉思,便開口說到“今兒這天氣我喜歡,先抄錄一遍《詠芙蓉》吧,剛好應(yīng)景。”
長孫桃夭看了竇夫人一眼,很認(rèn)真的點了點頭,提筆便開始寫《詠芙蓉》。
詠芙蓉
微風(fēng)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桃夭啊,你覺得荷花美還是桃花美呢?”竇夫人看長孫桃夭停了筆,便笑著問到。
這個問題到是讓長孫桃思考了一下,她緩緩的開口到“我出生在三月,剛好是桃花盛開的月份,家人朋友大多都愛把我和風(fēng)謠姐姐比作桃花,自小到大,我們好像也習(xí)慣了,無論是衣飾、用品,還是春日插瓶,好像都是用的桃花,竟也沒想過其他的。”
“是啊,這時節(jié)桃花依然都落了,但你們此次進(jìn)宮請安,皇后娘娘定會留你們吃午飯,我猜這用的器具大多也是用桃花作點綴的,到是若皇后娘娘問起你們喜歡什么花,你可要如何答呢?”
長孫桃夭看著微笑的竇夫人,一時竟不知該回什么了。
“鮮花、果蔬,應(yīng)時應(yīng)景的最好,三月里自然是桃花、杏花,四月上牡丹、海棠、芍藥都開了,這到了六七月份,無論宮里宮外,荷花、蓮花也都隨處可見了,若一年四季只拘泥于一種花色,生活豈不是了無趣味了。”
“母親說的是,也不知道宮里的女官們會不會應(yīng)時應(yīng)景的用荷花插瓶呢?”
“這個我們今日也就是應(yīng)時應(yīng)景的聊一聊,你大可不必就放在心上了,讓你抄錄這首《詠芙蓉》,無非是想告訴你,‘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你們?nèi)硕家呀?jīng)是在洛陽城泛紅光的人了,便沒必要爭一時高低,三人和皇后娘娘聊天,定是有主有次的,即使少說了幾句,沒能討得皇后娘娘的歡心,也不要緊,紅花還需綠葉襯,做一片荷葉沒什么。再者,我喜歡荷花的品行,你看這池塘里,表面看是雨打河塘,內(nèi)里都是淤泥,但荷花開的一樣好,如今這朝堂比這池塘也差不了多少,你只需記得荷花的品性就好。”
“兒媳受教了。”長孫桃夭此刻無比佩服竇夫人看朝局的眼光,陛下好色、激進(jìn),朝堂中大部分官員都是阿諛奉承之輩,但唐國公府卻不然,這正是荷花的品性,如今她嫁到了唐國公府,自然也要有唐國公府的氣節(jié),竇夫人雖沒講什么大道理,但雨賞荷便把該講的都講明白了,長孫桃夭看著細(xì)雨中傲然挺立的荷花,突然覺得周身有一股正氣襲來,母親說,當(dāng)初父親把她許配給唐國公李家,就是看中了竇夫人的品性,如今看來,父親果然識人清楚。
“你是個一點就透的孩子,這首《詠芙蓉》即是為了應(yīng)景,也給你說說咱們唐國公府的氣韻,不過這也只是我的期待而已,國公府上上下下這么多人,未見得都明白這個道理,我看你今日是聽懂了幾分的,知道這幾分就很好了。旁邊的《論語》,不是為你進(jìn)宮準(zhǔn)備的,而是為了日后,今日開心,我便想把這話說與你聽。你且先抄錄一遍吧。”
長孫桃夭提筆寫下“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八個大字,每一筆都有疑問,每一筆的筆力都飄忽不定。
“不知道?”竇夫人看著她寫字的氣韻,微笑的說到。
“嗯,不知道,常聽人們說,以德報怨,卻沒人問過何以報德?認(rèn)真的想了想,好像以德報怨也是不對的,可若以怨報怨,似乎也不對?”
“是啊,儒家的先生們講起《論語》來,大多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