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對我說過,當我們年老時回到家鄉,看著故人離去,老宅倒塌、家園荒蕪,你會漸漸明白:過去的一切都將如行云流水般遠去,包括記憶和往事。這對于他的故鄉范村而言,也是如此。
在第四天,自我跟著他們的車隊從江城出發,在高速路上行駛了約一個小時,轉二級公路上行駛了半個小時,然后再轉鄉間小道行駛一刻鐘,來到范村時,已是一個雨后的下午。
村莊位于湘南桂北的交接地帶,像南方其他大多數村落一樣依山而建,溪流環繞,普通而平凡,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一九三四年,紅軍長征途中的湘江戰役就發生在這一帶。村莊據說過去屬于湖南管轄,后來才劃歸江城。因為靠近湖南,村里的生活習俗,人文風貌都打上了湘楚文化的烙印:過去,村里的建筑觸目都是湘南風格,白墻、黛瓦、馬頭墻,房舍零星點點,鑲嵌在巍峨的山嶺之下,顯得格外靜穆平和。
村莊的前世今生,我是從幾個老村民口中聽到的。說起村莊的歷史,相傳已有好幾百年了。據說當年,大約是明末清初,有一戶范姓人家因為戰亂從江西攜帶家小逃難到這,見這里山嶺逶迤、依山傍水便于避難藏身,便決意定居于此,后以耕讀傳家,兼營些酒豆腐或藍靛生意。也許這是一處風水福地,后來漸漸開始發了家,致了富,后輩也不斷繁衍,到解放前,村中人已有兩三百口之多。
還相傳,范村人原來全都是姓范,先祖及村民都以北宋名臣范仲淹范文正公的后裔為榮,到了今天,依然如此。一直到五十年代土改時,得益于當時出臺的民族融合政策,村后山嶺上的幾戶瑤族人家從山上搬下來,范村才成為漢瑤族姓雜居的村落。
傳說歸傳說,無人知曉其真實與否,但多年來,無論老少,人們總以自己是文正公的后裔而感到自豪,并對此深信不疑。年長一點的村民還依稀記得,他們在小時候還能在村里的范家祖祠或老祖屋門頭上看到“高平世第、文正家風”的門楣,這或許是祖輩們教導后人要向范姓楷模范文正公看齊,告誡他們要世代恪守對家國先憂后樂、先國后家的“文正家風”。
在村情民風上,外界對范村褒貶不一,覺得村民骨子里隱約藏著一股湘楚遺風,男人講話時嘴里夾雜著熟人之間特有的那種罵人的粗言俚語,硬氣直爽,老實又不乏精明狡黠,豪爽講義氣又心胸狹窄,好讀詩書又自私貪小利;女人們則熱情活潑,尖牙利嘴、愛議論是非,外表生性豪爽又內心傳統古雅。又傳言,在過去戰亂紛爭不斷的時代里,范村村民為了存活下來,既同仇敵愾,共御外辱,也兄弟鬩墻、同根相煎。在他們看來,大家同靠一座山,同喝一渠水,你我雖是同姓同祖同宗同族之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如今世道艱難,一大家子人謀生都不容易。一旦戰亂到來,大家都是希望獨善其身,各家各戶自掃門前雪,管不了他人瓦上霜。但另一方面,大家都是不出五服的宗親,如果你對同村族人的困境不聞不問,老死不相往來,在外人看來總是一件不體面、不厚道的事。尤其是鄉里鄉親的,讓人見了笑話。于是他們不管是虛情假意也好,真情實意也罷,在農忙雙搶,或者紅白喜事、過年過節時候都相互提攜或幫閑一下。
于是,在平日里的清晨或旁晚,你會經常在炊煙漸起時,看到大人們在井邊挑水,人來人往,偶遇之間相互嬉笑著寒暄打招呼,道聲好;或看到村民們趕著大群的水牛隊伍接二連三上山或下山,路過井邊,半上午或是半下午,村中寧靜,偶聽雞鳴,只見孩童們打著赤腳啪啪啪地跑過,歡笑著、叫喊著、追逐著消失在巷子里,踏過老宅間弄堂小巷里的石板路,在大宅堂屋里一起玩耍嬉鬧,又或者家里養的雞兒、鴨兒、狗兒去別個家走門串戶,被主家呵斥趕走,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將整個村落、家族的男女老少都牽扯勾連在一塊,編織出一副傳統的鄉村生活圖景。說起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