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安聚
宮衛左屯,全屯一百士卒擐甲執銳,馬七匹,前后簇擁著二十輛輜車、牛車,車上裝載著營帳、炊具、糧食、藥石諸物,整裝待發。
之所以湊齊了這么多輛車乘,是因為如果軍隊在野外宿營的時候沒有營寨的寨墻、壕溝保護,甚至連柵欄都沒有的時候還可以把輜車和拉牛的車沿著宿營地擺一圈,勉強充當外圍防衛的車陣。
身長八尺,長的方正實誠的柳隱這回佩戴的不是皂巾了,他頭上戴冠,身穿官衣,腰間右邊佩戴銅印黃綬,左邊仍然掛帶環首刀。
本月月初,宜都太守廖化察舉柳隱為孝廉,同時來自成都的諸葛丞相任命孝廉柳隱為佷山長的除書被送達到柳隱手中,隨除書一同送到的還有陰面刻著“佷山長印”四個篆字印文的銅制官印,以及將官印系在腰帶上的黃色綬帶和盛裝官印使它不被灰塵弄臟,保持干凈的真絲編織而成的印囊。
瞅著衣冠楚楚當上縣長,正式成為官吏步入仕途的柳隱。
劉永很欣慰這就是他培養出來的人才,從年少郡縣知名到三十而立高不成低不就以為人耕田立業,再到被自己征召為參乘車右,再到擔任魯王宮衛的私軍軍候,到如今察舉孝廉,出任縣長,柳隱的人生之路終于走上正軌,越來越好。
劉永與柳隱名為君臣,義為相差二十歲的摯友,是打心底里為柳隱高興。
能走到眼下這一步是靠柳隱自己的努力,同時也是得益于劉永的器重和栽培留影。使柳隱一步步的成長發展上一生刻下了魯王黨的印記。
王青蓋車上,劉永面對躬身向自己拜別的柳隱,面授機宜。
柳隱既然已經接到任命的除書,自然就要去完成劉永給廖化獻計的“三計興宜都”當中的第三計——收復佷山縣。
廖化派出門下督羅式率領五百郡卒配合柳隱的赴任佷山,直到成功驅逐了東吳設置的佷山長、丞、尉之后,羅式將會率領五百郡卒返回。
現在羅式正在秭歸等著柳隱會合后就一起往南發兵佷山。
這是劉永手下的人第一次出去為朝廷國家做事,也是柳隱第一次不在劉永身邊出去獨當一面,去勇敢的直面一道難題并竭盡全力去解決它。
當然這次收復佷山的行動,基本上屬于空手套白狼。朝廷和益州郡府也沒有既讓柳隱這匹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還是給出了一些優惠豐厚的便宜從事幫助措施。比如本來應該朝廷任命的縣丞、縣尉,柳隱到任后可以自行決定人選,只要上報朝廷備案走一個流程即可。
萬事開頭難,取得開門紅對于柳隱和劉永以及整個魯王黨來說至關重要。
“休然,君此去佷山,意欲何為?”車輿上,劉永認真肅然而又飽含以鼓勵的拍了拍柳隱肩膀,詢問他是否做好了準備。
明知劉永的心意,柳隱心頭一暖,八尺高的漢子用力點了一下頭,非常沉穩篤定的答道:“是!殿下,佷山現在雖然是東吳國土,吏民為東吳守衛縣境,但畢竟東吳才占據佷山不過一兩年時間,而我大漢自從建安十五年大漢取得臨江郡后佷山一直屬于漢朝治下直到建安二十四年,足足有九年將近十年之久,民心思漢。臣上任佷山當先以犀利霹靂之兵擊破吳軍,震懾全縣各鄉各亭,讓屑小賊子和忠心東吳的人不敢有輕舉妄動。”
本來劉永還打算給柳隱建言獻策一番,現在看來柳隱對此次佷山之行也非常重視,早就做好了計劃準備,用贊許和鼓勵的眼神示意柳隱繼續講。
“然后除舊布新!將心懷大漢以及在東吳統治佷山期間被打壓放逐的吏員士人召回縣庭,量才論德授予重要官職,再打開府庫將糧谷分發給窮人撫恤百姓,冬天來了,臣到時會每個鄉挨個挨個的去走訪視察,沒有冬衣、柴火、木炭過冬的孤寡貧民由縣庭給予它們過冬的物質,家徒四壁、缸中余糧的人由縣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