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以趙匡胤的威信,杯酒釋兵權都能成功,更別說郭浩了。
石守信等人見郭浩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回旋余地,而且此時郭浩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郭浩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郭浩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并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后,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
于是禁軍領兵權拆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
至于結為姻親,郭浩目前只有一個妹妹,兩個女兒還沒有長大,要說他們這群人也不算老,郭浩讓郭蓉自己選擇。
此番后,郭浩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再不授人。
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
另一方面,郭浩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
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勛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
一系列安排下來,郭浩的軍事改革開始了。
弟一,把調動兵馬的權利抓在了自己手里,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
第二,郭浩還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
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于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
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
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煉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第四,將殿前司的首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除授,以致侍衛司只余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即是將侍衛司分裂為二。
這種在制度上將最高的五個職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于王權。
軍政改革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內閣里趙普卻有心事。
雖然郭浩把他選入內閣,可是他卻什么都沒做,年近不惑的他,早就想過如何應對當前國家的處境,可是郭浩竟然一字沒問。
自唐末以來,皇帝連連更換,原因就是地方藩鎮勢力過大,以至于中央無法牢固掌控。
而郭浩如今以雷霆之勢,迅速進行改革,竟然毫不猶豫地奪了他兄弟們的軍權,這一點趙普都暗自佩服。
郭浩這么做雖然有些不仗義,可是也給其他節度使做了表率,郭浩曾經的大度好似不復存在,這回表現出來的霸道,讓所有人心驚。
……
趙府,此時十分熱鬧,房間里正在宴飲,趙匡胤等十多人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
也許是酒喝多了,嘴也就沒把門的了,心里有委屈,忍不住說了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