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和他們一起,坐在紫樓的屋檐下,偶爾下去看看。
答題期間,郭浩翻看了二十人的檔案,結果又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二十個進士都是北方人,竟然沒有一個南方人!
啪!
郭浩把名單丟在桌子上,轉身質問兩位主考官“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哪里有異常么?二十多人全是北方人,你們不應該和朕解釋一下么?”
“這……”
王溥這次有些語塞,他一直認為他做的很公正,沒有任何徇私,但這個問題有些太巧了,他還真不知如何解釋。
“陛下,考中的進士都是北方人,臣認為這在預料之中,因為此次考試多加了兩科,南方的士子準備不足,所以成績自然不如北方。”
盧多遜反應倒是快,站出來替王溥說話,王溥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于是點頭附和。
“但是朕不是說了么,后兩場乃是附加題,答出來加分,答不出來不扣分!”
這時禮部尚書上前道“陛下,臣就是按照您的旨意,結果這些學習無論在經文,還是數術,甚至是格物,都有一定的水平,臣等也是反復對比,最終才選出他們的!”
聽了禮部的解釋,郭浩點點頭,他覺得這些官員雖然有些笨,但還不敢做的太過分。
不過即便他們沒有搞小動作,考題泄露卻是事實,知道考題的人除了負責考試的官員,就只有他的幾個子女了。
兩個時辰后,所有人都寫的差不多了,郭浩拿過試卷看了看,發現雖然不是他心中的標準答案,但這些人的文采還是可以的。
“前三名就這三個人吧,李肅、王寧、寧毅,至于后面的人,你們回去重新排名,不算后兩場加分,給男方士子一個機會。”
“是!”
“考題泄露之事,朕會繼續調查,所有涉案的考試取消這次成績,如果讓朕發現與你們有關,你們最好想清楚如何向朕解釋!”
“是!”
官員們唯唯諾諾的退下,考生也離開了皇宮,郭浩回去又回想今天的事,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前幾年的科考他都沒怎么參與,畢竟他用人的前提是通過考核,行不行試試再說。
可現在想來他這個方法有問題,有很大的漏洞。
士子若是通過作弊中舉,即便是沒有真才實學,也可以得到官職,如果其背后有人操縱,那么就等于培植勢力。
而檢驗士子水平的最好辦法就是他親自測試,可是他之前沒做過,在五代時期好像也沒有。
忽然,郭浩明白了,他終于想到哪里不對勁,沒有殿試!
要說殿試從唐代就有了,還是武則天創立的,但是沒有形成制度,一直道宋朝才正式成制,明、清沿用。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
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
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后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后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宋開寶六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
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試,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
張榜后,朝野大嘩,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