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郭浩真的把嶺南忘了么,其實并沒有。
這半年以來,郭浩始終在考慮下一步的戰略,讓嶺南陸陸續續招募了三萬兵馬,此時嶺南駐守著十萬大軍!
而這十萬大軍,由四維將軍分別統領,也就避免了擁兵自重的可能,而他這么做的用意不是為了打仗,而是讓那些士兵適應!
郭浩之前就曾說話,西北和西南都是他攻略的對象,西北的形式復雜,西南同樣也不簡單。
此時西南的政權是大理,疆域覆蓋后世的云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這些地區都是熱帶地區,氣候也不盡相同,而且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地形和北方完全不一樣,打起仗來很容易吃虧。
所以郭浩駐扎了十萬大軍在嶺南,表面上是為了駐守邊疆,他人理解是攻略南漢,而最深層次的目標卻是大理。
只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半年時間過去,將士們剛剛適應當地的環境,距離作戰還需要時間訓練,在沒有先進武器的情況下,宋軍不一定是那些土著的對手。
所以郭浩的思路是逐漸清晰的,清源歸順后,南漢也是他囊中之物,而且他的戰略選不只如此,他已經派李慶男負責研究造船,他要組建一支當世最強的海軍!
只不過這只海軍目前只是想法,現在還沒有一條理想的戰船,郭浩覺得他的戰船一定要大,而且要結實,上面要有大炮,同時具備遠洋的能力。
一旦海軍組建完成,不論是大理還是遼國,未來他都可以水陸兩棲作戰,如果工部給力的話,熱氣球也可以作為空中的奇兵。
只不過想法雖好,現在還有很多事情實現不了,北方需要戰馬,所以先要說服拓拔(李)家族,借他們的西北地區養馬。
西北需要適應環境,研究出符合當地的戰術,當年宋軍攻打后蜀時,其實就吃了這方面的虧,所以這一次不能重蹈負責。
至于遼國,雖然現在的皇帝不怎么樣,可是遼國的實力依舊強大,如今大宋的軍力分布主要在四個區域。
一是北方的邊防軍,兵力大概有十萬,主要負責駐守燕云十六州,由四位將軍統領,沒有首腦將領。
二是中央禁軍,目前只有三萬,但卻都是真正的精銳,武器裝備遠好于邊境,郭浩為主帥,趙匡胤為副手,二人一人一半虎符,所以趙匡胤的權利有限。
第三西部防線,也是十萬大軍,負責從蜀地到嶺南的邊境,由四個將領負責,沒有首腦將軍。
第四就是嶺南的十萬駐軍,這一點不用多說,至于地方曾經的軍隊,郭浩則是把他們劃分為預備役,全國加一起有十萬人,平日里歸公安系統管理,每個縣有幾十人,每個州也就幾百人。
如此大宋的軍政徹底分離,只要守住了邊防,國內不用擔心安全問題,若果有人造反,就就近掉四路大軍去鎮壓。
有這四路大軍,大宋其實已經安枕無憂了,而且這些駐軍在邊境也沒有閑著,沒有戰爭時也要種地,盡量自給自足,減少朝廷的負擔。
他們有點類似于軍戶,但是卻不固定,每隔四年進行一次換防,將領也會有所調動。
有了李慶男帶回來的新作物,再加上占城稻,大宋的糧食已經不用擔心,糧倉一天比一天充實,百姓和官員心里都有了底。
……
也許是感受到大宋的強大,七月,西南夷首領董暠內附,郭浩重重的獎賞了他。
在他看來,這就是一個信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郭浩屯兵邊境,表面上看是防守,其實也是在曬肌肉,亮手腕,讓天下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