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的開學典禮,辦的十分熱鬧,以至于一段時間,汴梁城談論的都是這個話題。
武將有了搖籃,文人看著有些眼饞,國子監成立之時,郭浩也沒這樣重視過。
沒過幾天,吏部尚書張昭找到郭浩,這個張昭可不是三國時期那個,而是五代十國的。
張昭,本名張昭遠,字潛夫,濮州范縣,后世河南范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官員、藏書家。
張昭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官至任吏部尚書,進封為鄭國公,后改封陳國公。
和他一起來的還有禮部尚書李昉,之前李昉入內閣落選,郭浩覺得他人才難得,恰好前任禮部尚書致士,郭浩就讓他接任了這個位置。
張昭是當世大儒,李昉也是翰林學士,兩位尚書聯袂至此,郭浩見了有些哭笑不得。
“我說兩位先生,你們這是干什么。”
“啟稟陛下,老臣接到大宋六大書院聯名上書,請求陛下不要厚此薄彼,軍事學院開院盛況,天下士子都聽說了,尤其是那功德碑,上面記載的不應該光有武將的名字。”
張昭說著拿出一個折子,里面是六大書院的請愿書,還有諸多先生和學子的簽名。
郭浩看過之后,抬頭注視著二人,之前冊封睢陽書院為國子監,只是舉行了簡單的儀式,和軍事學院比,確實寒酸了些。
可是那個時候,郭浩還沒有明確思路,而且朝廷也不富裕,所以就一切從簡。
如今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大宋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加上幼學的推廣,學子確實比以前多了不少。
“你們想讓朕舉行正文大典,這個也不是不可以,不過有一點你們要明白,你們看這是什么?”
說著郭浩伸出雙手,握緊了拳頭,兩位老先生對視一眼,有些不解。
“這是朕的雙手,就好比文臣和武將,兩邊同樣重要,負責保證大宋的安寧,沒有高下之分!
而朕的雙腿,就是商人和工匠,負責大宋的發展,沒有這兩樣,大宋同樣寸步難行。
四肢皆是如此,那么朕的頭顱和軀干又代表什么,你們可知曉?”
郭浩用身體比喻,即便兩位先生學富五車,也是聞所未聞。
“朕的頭顱,就是朝廷,如果沒有大腦的管控,王朝就沒有了領導。
而軀干,就是農民,華夏自古都是農業大國,所以最重要的其實是百姓!”
文臣、武將、商人、工匠、朝廷、百姓……
這就是郭浩的思路,翻譯過來就是文化、軍事、經濟、科技、政治、農業。
這六個方面,基本涵蓋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當然還有多細節的劃分,比如政治里還有律法,科技會涉及軍事和農業等。
“朕說這些,是想告訴你們,不要走攀比之心,文人士子為國謀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你們的本分。
而這正文大典,朕可以舉行,但還不是現在,因為現在還有三十萬將士戍守在邊關!
如果有一天,你們這些文人證明了自己,讓大宋不需要這么多兵力戍守,朕會給你們一個交代!
況且朕并不是不重視士子,相反朕很看重讀書人,否則也不會逼著那些武將讀書。
一旦那些武將和你們有同樣的才學,本人又武藝了得,那么你們這群文人還有什么優勢呢?
這個問題回去好好想想吧,你二人身為文壇領袖,應該勸勸那些學子努力學習,而不是貪圖這些莫須有的浮名!”
統治天下,不一定都用戰爭解決,春秋時期就有合縱連橫,這是最早的外教手段。
不過現在的大宋,貌似還沒有這樣厲害的人,而郭浩謀劃的方法,還需要時間來鋪墊。
兩位老先生聽了郭浩一番話,羞愧的離開了。
二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