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員。
以戰象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長矛、盾牌,背負弓箭或強弩的的步兵。
如此一來,構成一個以戰象為核心的完整的作戰單位。
作戰時,南漢象陣一般在遠程弓弩的掩護下,列陣以沖鋒的方式向對方發起集團沖擊。
發揮的作用類似后世的主戰坦克,象陣沖擊后,騎兵和步兵將在后面跟進沖鋒。
由于披掛重甲,具有強大的防護力和攻擊力,南漢象陣在同周邊鄰國的歷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其統治者的“護國法寶”。
此時,面對宋軍強大的攻勢,南漢孤注一擲,決定動用最精銳的象陣以挽回敗局。
于是,南漢皇帝劉鋹任命李承渥為主將,調動全部近千頭重甲戰象。
此外,集結了主力大軍十余萬人,浩浩蕩蕩開赴韶州迎戰宋軍。
當南漢出動主力尤其是出動最精銳的重甲象陣的情報傳到宋軍統帥部后,宋軍主帥潘美并沒有驚慌。
其實在南征之前,潘美等人就詳細的研究了南漢軍隊的全部相關資料,對南漢軍隊尤其是對南漢重甲象陣的情況早已了如指掌。
在出征前,潘美料定南漢必然會動用重甲象陣這一看家本錢來對抗宋軍,因此做了針鋒相對的準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專門針對南漢重甲象陣強大的裝甲防護力,配屬了大量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重型三弓床弩炮和單兵強弩,以及炸藥包和大炮!
宋軍重型車弩炮發展重型三弓床弩炮,床弩是一種大型遠程弩炮,外形類似一架放大的弩弓。
這種武器出現的非常早,早在東漢就有相關記載。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時期,因此宋軍的重型床弩比以前朝代的性能有了巨大提升。
據《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床弩的體積比前代的要小。
雖然體積小了,但由于采用了多張大型復合共組合技術以及反趨弓技術,射程卻大大提高了。
三弓床弩炮的弓背使用多種材料制成,是典型的復合弓,爆發力極強。
而且,為增加射程,宋軍還在一門弩炮聯裝三張強弓,其中最后一張是向相反方向裝的。
因此宋床弩也叫三弓床弩炮,弓弦則是動物肌腱,利用多弓的合力發射箭矢。
三弓床弩炮的結構非常巧妙,后部有兩個轆轤,通過滑輪來牽拉弓弦的張設。
弩身為堅實的檀木,輕巧堅勁。以鐵為槍膛,鋼為弩機,用木棰擊發。
配用的箭矢有兩種。一種是長近兩米的重型箭鏃。
史書記載為“木干鐵翎”。
世稱“一槍三劍箭”,形狀類似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
箭頭則是鋼制三棱型穿甲箭,主要用于遠程打擊有重甲保護的目標,起作用類似今天的火炮穿甲彈。
另一種是輕型箭鏃,長度約一米,形狀類似重箭的縮小版。主要用與密集射擊。
一座弩炮可以一次發射多枚輕型箭鏃,與歐洲當時最先進的大型希臘弩炮400米的極限射程相比,宋代三弓床弩炮的最大射程為1600米。
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這是火炮出現前人類直射武器所能達到的極限!
是當此時界上最強大的重型遠程武器!
對付南漢的重甲戰象其威力綽綽有余。
隨著戰爭的需要尤其是大規模野戰對機動性和速度的需要,宋軍在重型三弓床弩炮的底部安裝了四個輪子,行軍時用牲畜牽引。
于是發展出了重型車弩炮,宋軍重型車弩炮廣泛運用與攻城戰、水戰和野戰,在實在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而宋軍此時裝備的單兵強弩雖然在射程上不如后來出現的著名的北宋“神臂弩”,但也具有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