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三人相聚,好似分離了很久一樣。
關了郭永寧半年多,只是讓她長長記性,可是母子三人此時的場景,好像郭浩虐待她一樣。
“咳咳,都坐下吧,今天的春節,咱們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不要提那些不開心的事了?!?
郭浩有些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他們三人,秋南和李芙面對微笑,好像對這件事沒什么意見。
郭永寧雖然可以回宮住,可是郭浩并沒有把權利交還給他,現在后宮的事由一個太監在管,可有些事還是需要女人。
太平三年,正月,天下一統,普天同慶,與民同樂。
宮中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天下的百姓也替朝廷高興,好像接下來真的不用打仗了一樣。
可是百姓們等了很久,邊關的士兵依舊沒有回來,如今大宋的兵力都在北方和西方,至于東南海防,現在還不需要太多。
那日郭浩在拱錘殿接到捷報,所有大臣都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卻看出來,郭浩其實并不高興,這些人就是趙普。
由于郭浩當了皇帝,所以關于趙普的一些事情并沒有發生,郭浩的判斷力比他要敏銳的多,否則歷史上的北漢則不會存在那么久。
郭浩看中他的名氣,讓他進了內閣,可是他在內閣卻很沒有存在感,甚至有點看不起他。
原因是郭浩發現他的才學并不出眾,見識還不如自己,能力只能說過得去,不過對他還算忠誠。
歷史上的趙普,讀書確實不多,否則怎么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而這個典故在郭浩看來,并不是很靠譜,因為他的本質思想,和這時代是格格不入的。
就比如說對教育的態度,歷代帝王都是愚民統治,目的是鞏固政權,但郭浩沒有這樣做,他鼓勵百姓讀書。
有人說百姓如果懂得多了,那就不好管了,一旦百姓有什么想法,很容易生出混亂。
可是縱觀歷史,哪個時期的起義,不是朝廷不作為造成的,而百姓們關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吃飽飯。
在這一點上,郭浩未雨綢繆,找來了新型作物,以大宋現在的人口,糧食完全足夠。
所以百姓們能吃飽,也就不會有人造反,遇到什么天災人禍,朝廷也會出手幫助,這樣的時代,在古代前所未有。
可是在這看似美好的背后,大宋實際上有很大的隱患。
此時的大宋,主兵力都在邊境,這個情況和秦朝很像,一旦國內出現了劉邦、項羽那樣的人物,處理起來很麻煩。
當年的大秦帝國,其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不堪一擊,之所以讓劉邦占了便宜,那是因為北方蒙家軍三十萬兵馬守匈奴,南方五十萬兵馬防百越。
隨著郭浩讀的史書越多,他考慮的事情也就越多,戰事一起,必定加重百姓的負擔,他辛苦經營的局面,轉瞬間就可能改變。
一旦惹惱了敵人,那么只能分出輸贏,戰爭會消耗國家大量資源,一旦地方官員處理不好,必定會有叛亂。
所以說不是趙匡胤沒有野心,不是趙光義能力不夠,漢人不是馬上民族,不像契丹那樣全民皆兵。
所以郭浩想要統一華夏絕非易事,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否則會引火燒身,玩火自焚!
而趙普看出了郭浩的野心,也明白他的擔憂,按照古人的思維,大宋的國力其實已經夠強大了,完全可以效法唐朝,對于一些偏遠地區進行羈縻統治。
所謂羈縻,是指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有別于一般州縣,相當于后世的自治區。
《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蚓也”。
《漢宮儀》云“馬云羈、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