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羈縻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
這種政策不能說不好,就是不太牢固,那些部落是因武力而臣服的,對于宗主國缺少歸屬感。
郭浩這段時間也在考慮這件事,雖然有隱患,可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只有先在名義上擁有主權,然后在通過經濟、文化的輸入,來達到徹底控制的目的。
趙普也想到了這一點,回到家里仔細研究郭浩的方略,寫出了一篇《平邊策》,里面敘述了對于少數民族的政策,郭浩看了受益匪淺。
正月十五,大朝。
郭浩坐在龍椅上,文武百官休沐回來,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諸位愛卿,如今天下一統,四方臣服,我大宋看似立下了千秋萬代之基業,實際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西北的黨項、朔方,西南的牂牁、昆明、羅殿,名義上雖然歸屬我大宋,可對其的控制力還遠遠不夠。
以夷制夷,確實是不錯的辦法,但是這些部落的發展,卻是十分落后。
所以朕決定選出一批官員,去幫助夷族部落的發展,同時加強與中原的經濟往來,資源交換。
對于那些落后的部落,我們要幫他們進步,傳播漢文化,讓他們聆聽圣人教誨!
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夷族部落徹底歸入大宋,成為大宋真正的一部分!”
郭浩這個辦法,可以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科技、經濟、文化三方面,對其進行同化。
科技方面僅是生活方面,不包括軍事,經濟方面是對資源的管控,那些地區有的資源豐富,但不代表什么都有。
有的資源匱乏,這就更需要中原支持,而且資源既然是交換,朝廷也不會做虧本的買賣,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郭浩已經垂涎已久了。
至于文化方面,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只有在文化方面做到同化,才能讓那些地區真正有歸屬感,否則文化的詫異,始終會讓他們融入不進華夏。
郭浩的政令下達,吏部立刻選出一批官員,奔赴西北西南,他們走之前經過郭浩的親自培訓,都是帶著政治任務去的。
這時候,文人終于有了用武之地,所有去西面任職的官員,都想讓天下人看看,文人其實也是有用的!
成與不成,郭浩現在也不能確定,這種事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必須用時間去證明。
為了加強兩邊的交流,郭浩重新開通了陸地絲綢之路,并且讓丐幫滲透,內衛布置。
同時陳林也得到了兩艘大船,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啟,加快經濟的發展。
格物院中,祖清拿著一把火銃,站在二百米之外,向遠處的靶子射擊。
砰!
一聲槍響過后,祖清立刻派人檢查,院工看見靶子上的彈孔,興奮的舉起手臂,揮舞道“先生,我們成功了!”
聽到院工的呼喚,祖清連忙跑了過去,只見靶子上確實有一個小孔,而且后面的土墻上,也可以看到彈孔。
鉛彈陷入很深,證明威力也足夠,二百米的距離,已經超越了普通弓箭的射程,大宋的火器,終于邁步了這一步!
格物院把這個好消息送到宮中,郭浩也是精神一陣,這一次格物院很給力,火槍射程超越弓箭,這意味著他可以大規模組建火槍軍隊了!
而大規模的火槍部隊,就代表著絕對的力量,若是兩萬禁軍全部配上的火槍,那么就算有叛亂他也不怕了!
確定格物院實驗成功,郭浩立刻下旨大規模建造,此時格物院的軍工廠里,流水線是有了,就是車床還沒有。
而且有了第一代火槍,郭浩就開始琢磨真正的槍支,只是他對這方面并不了解,只能讓下邊的人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