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去了綾錦院,因為接下來棉花的紡織很重要,一旦棉花普及開來,不對有利于戰事,還對大宋的百姓大有裨益。
最后郭浩去了國子監,這里是大宋高級人才聚集地,里面有的學子,未來很可能是內閣大臣,宰相人員。
除此之外郭浩還巡視了汴梁中的商戶,各個衙門,慰問了軍營里的將士,探訪了民間的民情。
此時的大宋,可謂是蒸蒸日上,一副盛世景象,郭浩很是欣慰,很有成就感。
軍事學院放假,郭浩叫來兩個兒子,這一年他們與學員們相處的不錯,如今已經沒什么架子。
“堯兒,舜兒,過完年你們正式加入內閣,參與國家大事的商討,雖然你們可以發表意見,但還是要多聽大臣們的建議。”
“多謝父皇!”
兄弟二人很高興,此時暫時放下了暗斗,因為他們看出來了,郭浩不是那種不放權的人,只是需要他們有能力。
所以兄弟二人的由暗斗改為明爭,誰表現好,更能得到認可,誰就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對于這個現象,郭浩沒有制止,畢竟良性競爭有利于成長,如果兩個兒子都有本事,大不了開拓一下海外。
不過郭浩現在沒有那個心思,大宋現在還沒有那個實力,其他人都不明白,認為大宋的國力已經是世界之最。
只有郭浩清楚,現在的大宋底蘊還不夠,如果冒然擴張,很可能造成內部動亂,元帝國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
經過十年的發展,大宋的人口多了一些,可是還遠遠不夠,和后世動輒十億起步的大國比,現在的大宋還是個嬰兒。
鼓勵生育是國策之一,可人口多了也要考慮吃飯問題,農業發展勢在必行,現在卻沒有袁院士那樣的角色。
所以郭浩看似豪邁,卻不敢八步子邁的太大,看似野心勃勃,很多事情都再三考慮。
隨著各項政策越來越成熟,衣食住行都得到解決,盛世的景象已經浮現,可郭浩還在負重前行。
所以他培養兩個兒子,不是讓他們繼承皇位,而是分擔他的壓力,皇帝雖然是孤獨的,可也要學會利用一切資源。
太平四年,正月。
新婚燕爾地耶律賢和蕭綽,前往潢河游玩,自從耶律賢繼位后,革除了不少弊政,同時選拔了一些漢人官員,加強了朝廷的統治。
“陛下,我在汴梁時,宋帝經常會探訪民間,親自檢查官員的政務,妾身覺得他這個做法很好,避免被大臣蒙蔽。”
耶律賢點點頭,通過蕭綽的講述,這段時間他也了解了不少中原的事情,有郭浩這么強大的對手在,他的心里其實很憂慮。
“宋帝收回燕云十六州后,十分重視邊防,我們的軍隊再也占不到便宜,很多統領開始騷擾漢人城鎮。
雖然朝廷明令禁止不許這么做,可是還是會有部落因為糧食不得不去掠奪,好在這兩年耕地的數量在增加,否則不知有多少人會餓死。”
凡事皆有因果,郭浩守住了北大門,契丹無法掠奪,逼迫著遼國開拓耕地,增加糧食產量。
可即便如此,由于契丹族不事耕種,漢人又只是少部分,如此下去必定無法維持。
除非游牧民族開始耕種,可這樣他們就失去了機動性,這也正是郭浩想要的,因為他們一旦適應了耕種的生活,就不用靠掠奪生存了。
久而久之,他們會和漢人無異,郭浩如果這時候發動戰爭,到時候得到的會是另一種“漢人”,不用擔心他們跑了的部族。
“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我聽說女真國那邊新得到一種種子,打算明年春天開始耕種。
如果這種種子可以得到很多糧食,我們也可以要一些來,宋帝從西洋弄來了幾種作物,現在已經不再擔心糧食問題,而我們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