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少了,這對作戰很不利。
而如果適應高原的環境,郭浩打算利用換防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此就需要時間來過渡。
出征討伐不能操之過急,大宋國內實際上也并不是很平靜。
太平五年六月,河決鄭州原武縣;汴水決于宋州谷熟縣。
黃河兩處決堤,讓郭浩意識到他必須重視治水了,雖然朝廷頒布了一系列預案,可是總是預防逃避也不是辦法。
兩個地方都離汴梁不遠,尤其是宋州,國子監就在那里,郭浩親自前往宋州查看水情。
郭浩這次去宋州,帶上了兩位皇子和幾位大臣,到了谷熟縣,汴河周圍已經成了一片澤國。
此時的河水已經蒸發滲透了不少,郭浩顧不上道路泥濘,帶人來到河邊,發現堤壩上有一個大口子,此時還有涓涓細流。
“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其他區域沒事,偏偏這里就決口了,朕每年撥的治河款都去哪了!”
自打大宋建國以來,郭浩就對財務進行了劃分,對于國家各項費用定了預算,然后專款專用,不許挪用。
“回陛下,朝廷的治河款每年都會發放,微臣也嚴加核查,并沒有貪污挪用。
只是這河患自古就有,千百年來再怎么治理,也擋不住這滔滔之水啊!”
戶部尚書石熙載連忙解釋,工部尚書燕宇一臉無奈,郭浩看著渾濁的河水、厚厚的淤泥,知道確實不是他們的責任。
“盡快統計傷亡損失,盡快安頓好百姓,在天災面前,正是提現朝廷作為的時候,縣令以上的官員也不許閑著,都給朕去安撫百姓!”
“是!”
在朝廷的預案下,索幸沒有什么傷亡,可是損失卻是無法避免,郭浩看著那些被沖毀的房屋民宅,就覺得頭疼。
“堯兒、舜兒,黃河、長江是華夏的母親河,哺育華夏幾千年,可是歷朝歷代都會花費很大的精力治理,效果卻一直不理想。
如今你們也看到了,雖然朝廷做好了準備,可是受苦的還是百姓,現在朕問你們,你們可有什么辦法治理黃河。
誰想出辦法,朕就給誰一個獎勵!”
聽到郭浩的提問,兄弟二人都有些傻了,上千年都沒解決地問題,他們怎么可能有辦法解決。
郭浩看二人一臉迷茫,失望地搖了搖頭,道“朕給你們三天時間,如果想不出來,就都要受罰!”
郭浩對兩個二人如此嚴格,大臣們都是咂舌,兄弟二人不敢拒絕,只能低著頭答應。
如何治理黃河,這絕對是一個大難題,歷史上黃河水患一直到清朝還存在,直到新中國發展起來,才得到解決。
而在歷史上,人們也想了很多辦法治河,從最開始的攔截,又到大禹治水的分流,又到后來的束水。
我國古代治河思想的演變,大體經歷了“壅障-分疏-束水”這樣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是到明朝時才出現的。
郭浩心里大致有一個想法,靈感來自于都江堰、來自于三峽大壩,現在大宋沒有能力和技術制造后世那種大壩,卻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而郭浩詢問兩位皇子,是存在考校的心思,與此同時他還讓大臣們一起想辦法,他就想看看此時的大宋有沒有能人。
離開宋州后,郭浩又去了鄭州,這里的情況比宋州還要嚴重,畢竟汴河只是黃河的支流,而這里是黃河的主流。
回到汴梁皇宮,郭浩下詔征集治河的辦法,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辦法合理,一經采用就有豐厚的賞賜。
一時間整個汴梁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大多數都只是湊熱鬧,想出的辦法也都是千奇百怪,根本無法實現。
三天時間很快就過去,兄弟二人沒想到什么好辦法,只能醒著頭皮來見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