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時間已到,你們兄弟二人有沒有想出什么好辦法!”
二人聞言對視一眼,郭致堯道“回父皇,我和致舜翻遍古籍,研究了歷朝歷代的治河方略,從中選出了一些方法,還請父皇御覽!”
郭浩聞言示意把折子呈上來,郭浩接過后打開看了看,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些之前用過的方法,還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看起來是不錯,只是郭浩要的不是這個。
郭浩大致看了一遍,然后放在一邊,不置可否地說道“三皇之時,人們治河喜歡圍堵填塞,可是人力終究比不過自然。
后來到了五帝時期,大禹治水采用風流的辦法,告訴世人堵不如疏的道理。
可是千百年來,黃河數(shù)次改道,每次改道都會淹沒城池、農(nóng)田,甚至為了一些重要的城池,讓很多百姓受無妄之災。
時至今日,難道朕不知道他們以前的辦法么,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朕不想再讓百姓受苦,你們的這些辦法根本不行!”
本來二人雖然有些忐忑,卻覺得他們這幾天都沒閑著,準備的很充分,郭浩那里應該能交代過去。
沒想到郭浩只是看了一眼,就全盤否定了他們,而且從三皇五帝說到現(xiàn)在,讓他們根本沒法辯解。
“父皇,我們……”
郭致堯還想說什么,郭浩擺手打斷了他“不要再說了,朕知道你們這幾日很辛苦,但有些事情不是辛苦就能辦到的!
一人智短三人智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銈冇心敲炊嗤瑢W朋友,你們?yōu)楹我]門造車!”
郭浩這么一說,二人豁然開朗,郭浩讓他們想辦法,卻沒限制他們不能問別人。
他們是皇子,是大宋未來的繼承人,天下百姓也是他們的子民,他們也可以去問別人,只是之前他們礙于身份張不開嘴罷了。
“兒臣受教了!”
說罷二人離開了皇宮,郭浩這才滿意地點點頭,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有限,他的見識來自后世,可是他的兒子沒有。
如果有一天他不當皇帝,繼位的皇帝如果不知道虛心納諫,不一定做出什么糊涂事來。
所以他明明有辦法,卻不告訴別人,一是看有沒有這樣的能人,而是教導皇子學會請教別人。
二人離開御書房,先是去了內(nèi)閣,想看看他們有沒有什么想法,結果內(nèi)閣地大臣們和他們一樣,都被傳統(tǒng)思維束縛。
在這個年代,創(chuàng)新思維是很難得的,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古代對于科技的研究很局限,除了個別的天才,卻不被視為主流,不受重視。
所以二人在內(nèi)閣沒找到答案,又去了軍事學院,這里都是他們的同窗,而且都是些年輕人,也許他們會有辦法。
“喂,我說父皇尋找治河之法的事你們都聽說了吧,難道你們就沒有什么好法子?”
李繼隆等人聞言搖頭,他們現(xiàn)在滿腦子都會兵法策略,雖然也學了一些地理,可是那都和打仗有關。
二人問了很多人,都沒有什么好的建議,這時郭雁菡開口了“二位皇兄,你們?yōu)槭裁床蝗枂柸缒兀F(xiàn)在是格物院的院長,格物院網(wǎng)羅天下能人異士,也許會有什么好主意呢!”
“對啊!”
郭致舜一拍腦門,要不是郭雁菡提醒,他們都忘了他們還有一個弟弟,整日里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郭致禹這個皇子,在一些大儒看來是不務正業(yè),可郭浩偏偏很支持,于是大臣們都認為郭致堯是遠離斗爭,這才自甘墮落。
可是在郭浩心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三兒子,從郭致舜目前的發(fā)展趨勢看,未來妥妥是一名科學家。
兄弟二人又來到格物院,就看見郭致舜在一個巨大的模型前,模型上有山川河流,而在河流之上還有個奇怪的東西。
“三弟,你這是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