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的良苦用心,大臣們不能理解,他們不了解歷史,也不會想那么遠。
郭浩讓趙匡義帶一萬兵馬去奪取河西走廊,趙匡義一時沖動答應了,結果到了之后發現被坑了。
河西走廊第一站就是涼州,也就是嗢末人的地盤,涼了趙匡義一段時間后,郭浩終于給了趙匡義一紙詔書。
詔書的內容是讓嗢末人歸順大宋,畢竟嗢末人其實已經漢化,如果不歸順遲早被人吞并。
折逋葛支收到宋廷的詔書又驚又懼,他們明明已經依附于宋,宋宋廷說的歸順是啥意思?
折逋葛支弄不清詔書的含義,于是找到六谷蕃首領潘羅支商議,宋帝到底什么意思。
“潘羅統領,宋帝讓我們歸順大宋,我怎么有些不明白,我們明明已經向宋稱臣,宋帝為什么還下詔書?”
折逋葛支說完,潘羅皺了皺眉,大宋建國之初,也曾保留過一些節度使,不過隨著這么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沒有了節度使這一官職。
而涼州地區二人還算是節度使,屬于自立政權,郭浩說的歸順明顯就是要軍權政權。
“折逋首領,難道你不明白么,宋帝之前被封我們節度使,現在要收回這個任命,對我們統一進行統治!”
“可是這有什么區別么?”
“怎么沒有,我們如果是節度使,軍隊、財務、政事都由我們自己處理,可是一旦歸順了大宋,我們就什么都沒有了!”
“什么?”
只有擁有過,才不舍得丟棄,獨立這么多年,忽然有一天說讓你服從管理,估計誰都難以接受。
“潘羅首領,我們該怎么辦,憑借我們的力量,根本沒辦法拒絕宋國!”
潘羅想的也是這個,此時的大宋實力雄厚,可不是歷史上的“虛胖”,郭浩君臨天下雄才大略,就連遼國都畏懼他三分。
不過,雖然郭浩收復了燕云十六州,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有“恐遼癥”,后來郭浩占據了遼東之地,讓很多人意識到契丹并不是那么可怕,同時也讓外族之人見識了大宋的強大。
東北打完了就來西北,潘羅心里暗暗叫苦,如今黨項人都被郭浩收拾的差不多了,吐蕃雖然還有力量,可是他并不想和大宋開戰。
“吐谷渾前不久去遼國朝貢,我們是否可以尋求遼國的庇護,如果遼國肯出兵幫我們,或許能讓宋廷收斂一些?!?
潘羅思來想去,說出了這個辦法,折逋葛沉吟一番,貌似目前只有這個辦法。
于是雙方秘密派遣使者向遼國朝貢,尋求遼國庇護,希望遼國在大宋出兵是派兵支援。
耶律賢見到使者很高興,此時宋遼兩國已經是死敵,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耶律賢怎么可能不答應。
得到遼帝的回復,二人心里有了底,可是他們等了許久,宋國那邊忽然沒動靜了。
……
汴梁皇宮,拱錘殿。
“你們都看到了吧,涼州派遣使者向遼國朝貢,無視朕的詔書,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現在你們還覺得沒必要么?”
內閣大臣、兵部尚書還有兩位皇子、趙匡胤都在,此時都低頭不語,郭浩用事實證明了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涼州是什么地方,你們應該很清楚,朕辛辛苦苦打下朔方、黨項,不就是要養馬之地么?
而涼州是西北最適合養馬的地方,雖然我們的軍隊實力不弱,可是騎兵一直都是薄弱環節!
遼國嚴格控制戰馬流入我朝,內陸的馬又不適合北方作戰,朕可以讓士兵適應,可是戰馬從何而來?”
郭浩越想越生氣,一個小小的涼州竟然敢背叛大宋,那些嗢末人不過都是奴隸,如果沒有吐蕃,他們什么都不是!
如今大宋和西夏身份互換,沒有了西夏存在,吐蕃就去投靠契丹,這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