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打算開發西部,同時成立生產建設兵團。
大臣們看到這兩個方案,不由得佩服郭浩的思維。
利用軍隊建設西部,郭浩不是頭一次這么干,遼東的十萬大軍就是例子,事實上效果很不錯。
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標志著軍墾事業出現了嶄新的,完整的模式。
這種屯墾戍邊、寓兵于民,平時搞生產,戰時能打仗的體制,自古以來并不罕見,古代稱之為軍戶。
只不過郭浩的政策比軍戶制更為完善,國家扶持的力度更大,給的福利更多。
從全軍挑選合適的士兵,到了西部后會獲取土地,舉家搬遷或者在當地成婚,還會得到朝廷的補助和免除三年賦稅。
戰死或者受傷,會獲得雙倍的撫恤金,在邊疆住滿十年后,可以回到中原,朝廷回冊封爵位,這關系到他們退役后的待遇。
如此優厚的條件,所有人都覺得很多人會去,就算是他們也有些動心,沒想到郭浩會這么大方。
后世的中國,有很多建設兵團,但后來都裁撤了,只留下新疆一個。
郭浩不打算建設那么多,他只設立新疆、西藏兩個,主要是用來發展兩地的經濟民生,同時鎮壓當地的藩人。
既然郭浩已經拿出辦法,大臣們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方案里寫的很清楚,建設兵團要在短期內實現自給自足,這就等于變相的移民。
朝廷的政策一出臺,很多士兵都報了名,但是這不是報名就能去的,還需要進行體檢,保證可以適應高原氣候才行。
建設兵團要抽走大量士兵,也就代表著軍隊需要補充,兵部不得不著手征兵,大宋還要要保證邊防安全。
拱錘殿內,站著兩波人,一波是朝廷的將領,一波是軍事學院的學員。
郭浩走進大殿內,所有人紛紛行禮,郭浩擺手讓他們平身,然后抬頭看著眾人。
“建設兵團,意義重大,不但要戍邊,還要開墾種田,發展民生經濟,鋪路架橋,是個苦差事。
你們都是國之棟梁,新一代將領,國家培養了你們,就是讓你們為國效力。
你們到了西部以后,要團結當地百姓,宣傳華夏文化,無論是藩人、回鶻、羌人還是其他民族,都是大宋的子民,朕皆一視同仁。
與此同時,你們要警惕黑汗、于闐,邊疆防守不能松懈,必要時可以武力鎮壓,朕會給你們一批火器!”
聽到火器二字,所有人都兩眼放光,尤其是軍事學院的學員,他們經過訓練后,最了解火器的可怕。
郭浩給他們火器,外可擊退來敵,內可威懾藩人,只要有火器在手,他們絕對是天下無敵。
“敢問陛下,可是最新式的火器?”
這時一個學員問起,郭浩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所謂最新式的火器,其實就是步槍。
這種步槍不能連發,但技術比較成熟。
至于處在實驗階段的半自動步槍,除了禁軍以外都不能給,郭浩必須保證技術碾壓,否則一旦發生叛亂,難以控制局面。
即便如此,普通的步槍也足夠威懾藩人了。
“槍可以給你們,但你們要自己制作子彈,你們可以在西部開礦,保密工作要做好?!?
郭浩讓他們自己制作子彈,也是考慮運輸問題,這樣做雖然有泄密的風險,可是隨著熱武器的發展,遲早會公之于眾。
所以封鎖技術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是繼續發展,只要核心技術一直領先,就不怕被外人覬覦。
接下來,郭浩又強調了一些注意事項,甚至含蓄的提醒,他們到西部以后,可以攻略一下黑汗和于闐。
這代表著建功立業的機會,哪怕是一座城池,也是一份功績,將來他們返回中原,子孫后代都跟著沾光。
不過這些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