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的威嚴,不敢說什么。
可郭浩已經不在了,而且他也到了不惑之年,他想在自己老之前做一件大事,告訴天下他才是華夏的皇帝。
現在內閣之中,有四位大臣是他的心腹,分別是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除此之外還有王旦、寇準和馮拯。
這七個大臣,有四個都是歷史上的奸臣,哪怕是郭浩也不知道,畢竟他不可能記那么多人。
要說這四人,與太監劉承珪并稱為北宋五鬼,他們能做到宰相的位置,說明他們是有真才實學的。
吏部負責選拔官員,雖然有規則考核,可是這種考核只考的了一時,卻管不了一世。
每個人年輕時都有高尚的理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都是會變的。
也許是郭浩打下的底子太好了,郭致啟繼位幾年后,就覺得無所事事,漸漸開始奢靡起來。
對此郭浩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當初的他雖然節儉,但那也是被逼的。
好歹也是皇家,一點排場沒有也說不過去,所以郭浩也就沒干涉,只要不出大格就行。
科技發展,教育興起,在商業的推動下,華夏的國力蒸蒸日上,這讓郭致啟很沒有成就感。
王欽若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投其所好,建議皇帝進行封禪,向上天匯報功勞。
郭致啟想著郭浩沒做過這事,就有些動心了,雖然也有大臣勸阻,但他還是打定主意。
“好啊,先帝創下這偌大的江山,功績遠超秦皇漢武,四面八方的國家都知道,但上天還不知道。
這次朕就代替父皇稟告上天,祈求我華夏千秋萬代,江山永固,這件事劉交給王愛卿了,朕會讓六部配合你!”
王欽若笑著答應,心里琢磨著怎么讓皇帝高興,從而得到更大的器重。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哪怕是換了一個朝廷,王欽若也不是那種心懷百姓之人。
他為了迎合郭致啟,派人到各地制造符瑞,這是帝王受命的征兆,一時間很多聲音出現。
由于郭浩當初開放了嚴禁,所以民間是言論自由的,很多人看到那些符瑞,心里不屑卻不敢說什么,只能在私底下議論。
一個茶館里,幾個讀書人。
“哎,你們說朝廷這扯不扯,那些祥瑞一看就是假的,當官的還一本正經地相信,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噓,李兄慎言,當官的為什么這么做,難道你還不明白么,當今陛下要證明自己,官員們怎么敢不附和!”
“附和什么啊,子不語怪力亂神,先帝都講究格物致知,不信任何牛鬼蛇神,否則怎么有今天的華夏?!?
一個讀書人說完,其余的都沉默了,郭浩在一旁聽的清楚,心里寬慰一些,還是有明白人的。
“咳咳,這位兄臺所言雖有道理,可官員這么做,無非是恭維陛下,作為先帝的兒子,他也需要證明自己。
封禪在即,人們這么做也無可厚非,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想必大典過后就會好了?!?
郭浩見他們都不說,于是出言寬慰,其他人都點點頭,可其中一個卻有些不屑。
“好一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這位仁兄既然知道這個道理,難道就想不明白其中關鍵?
朝廷封禪是會結束,道影響卻不會結束,這就好比一顆石子落進水中,勢必會引起波蕩。
百姓不理解朝廷的用意,一旦形成不好的風俗,勢必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就想現在這些祥瑞,哪里是祥瑞,分明是官員邀功的由頭,此風不可長,朝廷若不采取措施,恐怕會留下后患!”
郭浩聞言表情變得凝重,這個讀書人說的有道理,要不是他提醒,他還真沒想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