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曰夷,其國有挹婁、扶余、東沃沮、北沃沮、濊、三韓、倭等。”
范明友不愧是度遼將軍久在幽州,對漢時東北的諸國倒是信手拈來。
任弘先前在典屬國時其實也關注過東北,甚至以描繪地圖為名,推動過朝廷派遣使者去探訪倭島。
所以他知道,挹婁就是周時肅慎,是女真人的祖先,居地在黑龍江、外東北一帶,無君長,還處在野蠻的漁獵部落時代,處于山林之間,地產五谷、麻布,養豬是一把好手,食其肉,衣其皮。
到了冬天,挹婁還會用豬油與泥巴混在一起,涂身以御風寒——反正去那邊的漢使回來后是這么說的。
不過住在靠海地區的挹婁人,亦是可怕的海盜,經常乘船南下,襲擊后世北朝鮮東海岸的沃沮人,故沃沮人每逢海水解凍就往山里跑。
相比于野蠻的挹婁,他們南邊的鄰居扶余人就更文明些,已建立邦國。因為占據了東北平原的核心,最為平敞,土宜五谷,以農為業,還有以圓木制作的城鎮。在國王之下,甚至設置了官職,以六畜名官,比如國相叫馬加,就是馬官,將軍叫牛加。
還有狗官。
再過個幾十年,在大漢控制不力的玄菟郡邊上,源自扶余的高句麗也要冒出來了,在東北漢朝若是退了,別人會得寸進尺。
而在樂浪郡以南的三韓,更是被大漢另眼相待,雖然半島南部多山,當在漢人看來,三韓人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他們不僅善田種,有邑落長帥,馬韓人知道養蠶,辰韓人則被使者稱為“秦韓”,自稱祖先在秦末時從中原逃來,語言和中原竟能互通,略有禮儀。
三韓加起來有七十八國,而在其大海東邊的倭島諸國,據漢使說有“百余國”,已經和大漢建立聯系的有三十許,其中最大的曰“邪馬臺國”。
“什么百余國,是百余村吧?”
這話惡毒,卻是傅介子所言,作為前任西域都護,他是鐵桿的西進派。過去四年沒少在中朝和范明友鬧別扭,而本始元年被漢使拉了“百國來朝”的三韓與倭人,確實是沒見識過世面的鄉巴佬,有的“國”人口才百余,朝廷都沒好意思再提了。
范明友立刻反駁:“義陽侯太沒見識了,光論三韓之地諸邦,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加起來也有人口百萬。”
“反觀西域,依我看,號稱護五十國,實則大多也只是小村邑吧?我聽說一個依耐國,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不如大漢一個里閭,這也能稱國?真是可笑!”
傅介子笑道:“度遼將軍孤陋寡聞啊,烏孫口五十萬,月氏、康居合百余萬,大夏口上百萬,安息、身毒更是有百萬之眾,海西之地更有犁軒、大秦之類,地大物博,何來寡小之說?”
要論這個,傅介子可是占了大便宜,誰讓“西域”的概念那么大呢?只要是西邊的都能往里裝。
范明友只欲反唇相譏,但很不幸,這些年,大漢使者腳都快走斷了,但”東夷“找來找去就這么幾個邦國族類,其余皆是大海,不像西域,地平線那邊仿佛有數不盡的邦國,永遠探索不完。
傅介子又說起西域的稀有物產來:“西域有車師葡萄、于闐美玉、樓蘭之棉、烏孫大宛之馬,月氏之璯琳,可與大漢貨殖通商,使商賈款于塞下,東夷有何物?”
范明友一時間還真找不出太能打的,挹婁的石頭箭?實在拿不出手啊,憋了半響才道:“東夷有……有貂!”
誰不知道東北有貂?
貂裘確實是好東西,這年頭的貴族常以此炫耀富貴。但長安到遼東襄平五千里,距離東夷就更遠了,各地都還有不少山林,動物野獸時常出沒,想要皮毛就近狩獵即可,完全沒必要像近代的俄國人一樣舍近求遠,追著貂和水獺跨越了整個西伯利亞。
范明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