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之前,托勒密王朝的將軍阿基拉斯讓人擺了祭壇,像傳說中特洛伊戰役前阿伽門農做過的事一樣,殺了一頭肥壯的公牛,向宙斯敬獻了祭品。
“希望宙斯父神保佑我們取得勝利!”
和特洛伊一樣,這場戰爭,也是一個女人引發的。本來阿基拉斯已經追到敘利亞擊敗了她組織的雇傭軍,結束了內戰,誰料克里奧佩特拉居然引來了東方的賽里斯人。
這是地中海沿岸諸國,頭一次對上的陌生敵人。
好在賽里斯人的軍隊并不多,是亞歷山大城里的國王和親信宦官高估了他們的數量。阿基拉斯觀察到,對面頂多有七八千人,其中一半還是女王哄騙來的各諾姆軍隊。
反觀阿基拉斯這邊,托勒密家族紅色的旗幟下,卻足有兩萬多大軍。
三千多名由希臘人后裔組成的長矛兵是主力,他們組成了24排的縱深,裝備方陣部隊所擁有的套配備:緒斯同長矛、弗里吉亞頭盔和伊利里亞圓盾,不過由於埃及炎熱的氣候大多穿著亞麻甲,只有前排才配備胸甲——托勒密王朝經濟困難,已經不如極盛時了。
靠前四排的士兵,腿部著傳統的青銅脛甲,手持橢圓形的加拉太式盾牌,腰上還掛著色雷斯曲面劍,以便在長矛折斷時使用。
這三千人站得十分整齊,讓對面賽里斯人陣列中名為陳湯的校尉見了都忍不住贊嘆說,這才是真正的“夾門魚鱗陣”!
位于左右的則是一萬二千名埃及人組成的“龐度達波伊“,也就是征召步兵。他們并不是特別可靠的部隊,不著盔甲,甚至光著上身,能用於防御的也只有一面可憐的劣質輕型盾牌,手里是較短的矛。
遠程方面,三千名埃及人組成的弓箭手、一千名從牧羊人里征召的投石手,他們雖然不如羅德島投石兵那般強悍,投石環索亦能在中等距離擊中敵人。還有一千名背著輕皮盾和短矛袋的投擲矛兵,十多輛輕便的埃及戰車,還有幾架弩砲被安置在阿基拉斯的指揮部附近,但無法在主動進攻時使用。
位于陣列右翼的是兩千騎兵,裝備矛和戰斧,并不能像帕提亞的重騎兵那樣用雷鳴般的沖鋒擊垮敵人戰線,但作為一種側翼騎兵,可以配合方陣,打出繼業者國家經典的錘砧戰術。
這段戰線上,托勒密軍隊有3:1的數量優勢,但士氣不高,他們剛從遙遠的敘利亞被緊急召回,疲倦不堪,而關于女王已經控制了整個上下埃及的傳聞也在軍中散播。
“若不是塞普提米烏斯說要守城,不愿意帶著兩千羅馬雇傭兵參戰,優勢會更大。”
但這么大的優勢,已足夠讓阿基拉斯主動進攻了,被女王帶著賽里斯人兵臨城下,港口里人心浮動,必須盡快擊潰敵軍,才能恢復秩序。
他觀察到,敵人幾乎沒有騎兵,靠前排的步兵幾乎人人著甲,也是方陣,但手里的武器并非單純的長矛,而是長短適中,多有劍盾——他將環首刀誤會成了羅馬人的短劍。
賽里斯人采取了守勢,在外圍擺放了卸了馬匹的戰車保護遠程部隊,又占據了稍高的地點,還在制高點架設了一些器械,大概是傳說中的“巨大腹弩”。
只要擊破了那整密的賽里斯方陣,就只剩下效忠女王的各諾姆軍隊,可以輕松擊敗。
于是阿基拉斯做出了繼業者國家普遍的戰術:“方陣向正面壓迫,再讓右翼象兵向敵軍進攻。”
大象,這是阿基拉斯手里的關鍵武器。
十多頭副武裝的大象從右翼向前進發,這里的土地有些濕軟,不太適合笨重的象兵,但它們依然堅定地向前行進,身上安裝的象塔乘坐三名士兵——一名馭手,一名箭手,一名長矛兵。
象兵是托勒密軍隊的標配,但和迦太基使用的北非象、塞琉古使用的印度象不同,托勒密王朝只能從南方的努比亞等地搞到體型最小的森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