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弘提到的東甌、冶縣,眼下并非什么原始森林無人區,而是已開發了數百年的地域。越王勾踐時,范蠡已南下建了東甌城,作為越國大后方。
戰國時越為楚國滅,越君們攜遺民南下,建立了東甌國和閩越國。楚漢之際,兩越還作為長沙王吳芮的小弟,參加了反秦和反項聯軍,被劉邦封為外諸侯。
吳楚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南逃為東甌王所殺,其太子則竄入閩越,慫恿閩越王攻打東甌。孝武建元三年(前138年),漢軍走海路解了東甌之困,東甌王請求內遷。
到了元鼎年間,漢軍分四路攻滅閩越,孝武認為東越地狹多阻,閩越人強悍,數次反覆,于是也將其內遷,處于江淮之間。
后世浙南、福建數千里地便空虛了下來,只保留一個東甌鄉,一個冶縣,隸屬于會稽郡。縣中居民多為越人,只有少許漢人官吏和駐軍,那些沒被遷徙,散居山間的越人,則根本沒有列為大漢編戶。
任弘以為,在空下來三十余年后,開發東甌、閩越的時機已到,且先效仿周代分封一兩個諸侯王過去,讓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此言一出,御史大夫田廣明卻提出反對
“西安侯謬矣,東甌閩越乃是邊地,不宜封諸侯。”
田廣明說的沒錯,諸侯王與列侯不封于邊地,這是孝景吳楚七國之亂后,已執行了整整八十年的國策。
漢初時劉邦掃滅項羽,開始大封諸侯,多置于邊境,諸如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韓王信封于代與太原,一心希望強悍的諸侯王們能幫忙守衛邊疆。
結果除了吳芮,謀反的謀反,叛逃的叛逃,還得劉邦自己去收拾。
劉邦覺得這是異姓不同心的緣故,封同姓諸侯時,依然讓他們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外接於胡、越。
結果要么如代王劉喜,在匈奴打開時帶頭棄國逃跑,要么如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竟與閩越勾結,亂漢家天下。
朝廷痛定思痛,開始整治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從孝武開始,分封諸侯王和列侯,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不能在滎陽、太行山以西,二是不能位于邊郡。
這是大漢國策,和劉姓不封王的白馬之盟一樣,輕易不會更改。
所以想要一腳邁三步,將諸侯封到交趾、云南甚至是三韓倭島大東北去開辟廣闊天地,起碼劉病已親政前,是想都別想了。
任弘卻笑道“御史大夫此言有理,諸侯王不可使之近邊,但這東甌、冶縣之地,并不與邊塞相接啊!”
田廣明張口欲駁,然后便愣住了。
確實啊,田廣明卻是掉進了慣有思維的陷阱,雖然在中原漢人眼里,東甌閩越是百越蠻荒之地,可它確實不挨著邊境!
任弘振振有詞“東越南接南海郡,西臨豫章郡,北則會稽諸縣,何來邊郡之說?”
東面的大海也算邊境的話,孝武時的齊國等就不該封,而會稽郡還設置過無錫侯、句容侯等,可證滅閩越南越后,會稽便不再視為邊郡。
時移世易,大漢擴張太快,曾經的邊疆已成內郡,讓田廣明出了小丑。田延年倒是剛開始就反應過來,故初時緘口不言,只稍后提起東甌閩越交通不便的困難。
任弘卻不覺得這是問題“大鴻臚,孝武時東甌、閩越十數萬人內遷尚且不算難,為何封一個諸侯王,使其帶著宮室奴仆數千人過去就難了?“
確實能自圓其說,倒是沒有激起太大反對,但也無人附和贊同,至于大將軍霍光……
他對此事根本不關心!
反正封王遷國的錢由皇帝的小金庫少府出,而東甌、閩越如今僅有一縣之地,得之無喜,棄之不惜。霍光最后拍板,只作為提議之一,上呈天子定奪。這種與宗室有關的小事,霍大將軍偶爾也放手讓皇帝來做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