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早有所料,卻畢竟大事未果,崇禎還是免不了要緊張。因為緊張,崇禎累得一陣陣發慌。終于事了,他已開始想該該怎么放松自己,不,或許說放縱應該更恰當。
正遲疑未決,驀聽得劉鴻勛又開口說了話,不得不停下腳步,回身來看,未及說話,卻見一太監匆匆而來,不知發生了啥事,一愣,即轉向那太監道“何事匆匆?”
那太監跪倒在地,叩頭道“啟稟皇上,逆惡客氏死了。”
崇禎“哦”了一聲,感興趣地問道“怎么死的?”
那太監道“往浣衣局押解途中,自個撞墻而死。”
崇禎恨恨地道“死便死了吧,也是罪有應得,免得她再白白糟蹋糧食。”說完,又問道“不知逆惡魏忠賢現到了何處,他應該氣量更大些,不會也跟客氏這樣自盡吧?”
那太監一臉不忿地道“回皇上,逆惡魏忠賢現正往中都鳳陽而去,他應該不會跟客氏這樣,他瀟灑得緊呢。”
崇禎一愣,問道“這話怎么說?”
那太監道“回皇上,逆惡魏忠賢離京時,帶了一千多名衛兵,押解著四十余輛滿載著金銀財寶的大車,浩浩蕩蕩,要多風光有多風光,又怎么能跟客氏一樣呢?”
“竟會是這樣?”崇禎顯是不敢置信,見那太監堅定地點頭,道“他不知自己是逆惡嗎?竟還敢這樣張揚猖狂?他拿大明朝的律令當兒戲嗎?”
反問著,顯然仍是余恨未消,快速地踱了幾步,猛然大聲道“來人哪,命錦衣衛旗校從速把逆惡魏忠賢捉拿回京,交刑部議處。”
說罷,見傳旨太監應聲而去,懸著的那顆心總算放了下來。許是因為放了心,那累居然輕了好些,轉向劉鴻勛道“劉愛卿還有何事要奏,只管奏來吧,朕索性一鼓作氣,一并處理了。”
劉鴻訓出了聲才意識到崇禎確已累了,禁不住暗自后悔,但見他處理過事兒后反而又恢復了常態,不由稱奇不已。聞言,上前一步,由衷地道“皇上日理萬機,不辭勞苦,實乃社稷之幸,萬民之幸!”
崇禎聽他這話說得順耳,一笑,道“劉愛卿還是不要客套了,快說正事吧。”
劉鴻訓斟詞酌句地道“逆惡及閹黨之事大局已定,料再也翻不起啥大浪來,但閣臣因此就只剩下了三位,不符合祖制,恐也無法應對時下繁重的任務,還望皇上早日定奪。”
明朝的內閣,原不過是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后所設定的參謀機構。歷經各代的發展,至崇禎時又開始活躍到了行政中心,閣員卻仍是毫無從政經驗的翰林院大學士。
這些閣員與宦官相互依托又相互斗爭,引發了不少矛盾。更重要的是,每逢推舉閣員,朝臣們必要各執一詞爭吵不斷,為此大打出手的也不在少數。
崇禎最煩的就是推選閣臣,而且,這個時候,引發毫無意義的爭吵,無疑不利于迅速穩定朝局。
崇禎處理完客魏,之所以馬上宣布了散朝,除了累,唯恐有人提及閣臣推舉,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崇禎也有通過拖的方式削弱內閣的想法,至少他也要吸收一些有從政經驗的朝臣進來,以克服閣員盡是書呆子的弊病。
劉鴻訓卻不知,反以為是他忘記了,自己直言提醒,必可進一步獲得他的好感,將來能進內閣也未可知。所以,說過之后,回頭看看朝臣們,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朝臣們都跟他同一個想法,馬上跟著附和,附和過后,均一臉期待地看著崇禎。
崇禎在想“這些文官雖比宦官清流了些,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眼力勁兒,沒有眼力勁兒又固執得要死,還總抱著祖制,讓人辯無可辯。
咋辦呢?目前朝局尚不穩固,擅改祖制顯然更不利。沒辦法,只能先答應下來了。可是,一旦答應下來,他們必要無休無止地爭吵,啥事也干不成。“
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