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同意招降的決定后不久,湖廣、河南以及陜西的捷報便報了進(jìn)來,崇禎喜道:“十年不了之局,總算要了了。”
說罷,猛然記起一事來,轉(zhuǎn)向劉宇亮道:“最近復(fù)社那幫人作《留都防亂公揭》,討伐阮大鋮,不知是啥意思?”
劉宇亮,字季龍,號蓬玄,綿竹(今屬四川德陽市)人,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屢遷吏部右侍郎。崇禎十年(1637)八月,擢禮部尚書,與傅冠、薛國觀一起入閣。
張至發(fā)、孔貞運(yùn)先后各自做了幾個月首輔即罷歸,崇禎突然升他做了首輔,心下正惶恐,見崇禎沖向自己說了話,忙上前道:“阮大鋮素有大才,無奈總在東林與魏閹之間搖擺不定,故而遭忌。”
說完,忍不住想:“其實(shí),所有沒有后臺的小人物若想更進(jìn)一步都在這樣做,阮大鋮也是小人物,只是他的才華太過橫溢,才讓他更惹人矚目些罷了。咱這樣說,應(yīng)該還算是客觀公正。”
想著,抬頭去看崇禎。
崇禎沉思著,道:“朕最煩這些反復(fù)無常的小人,這說明復(fù)社的那些人還算有些正義感。”
“看來,皇上竟信了咱的話,沒生惡感。”劉宇亮暗自慶幸著,卻聽崇禎又道:“怎么沒見楊嗣昌,他在忙些啥呢?”
反對熊文燦招降的主張無效,楊嗣昌一直都在悶悶不樂。熊文燦奏捷后,楊嗣昌不僅不似崇禎那樣歡喜,反而隱隱產(chǎn)生了一股不祥的預(yù)感。
因為這股預(yù)感,楊嗣昌竟是噩夢連連,常常一個愣怔就驚醒過來,忍不住想:“夏秋快要到了,當(dāng)初皇太極曾說過,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可是,皇上仍沒有最終下定決心,莫不要……”
想著,眼前當(dāng)真就會出現(xiàn)噩夢中的“清兵肆虐的景象”。
楊嗣昌不由得心驚肉跳地坐了起來,見貼身家奴匆匆進(jìn)來,忙問道:“啥事?”
貼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又派快馬來催了,說拖延不是無限期的,還望大人快快敦促皇上早下決定。”
楊嗣昌嘆了口氣道:“我知道,但是,流寇大肆作亂的時候,皇上尚且遲疑不決,如今流寇消停了不少,恐怕要下決定就更難了。”
貼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那里指定挺難的,不然,也就不會三天兩頭派快馬來催了。”
楊嗣昌道了聲“是啊”,沖貼身家奴揮了揮手。
貼身家奴識趣而退。
那些可怕的景象再度泛了上來,楊嗣昌不敢再等下去,徑直進(jìn)宮,恰聽得崇禎在問自己,忙道:“剿寇已大獲成效,另有一事,令臣寢食難安哪。”
崇禎登時想到了議和的事,心中不愿,卻還是“哦”了一聲,道:“說來聽聽吧。”
楊嗣昌為難地看了看朝臣。
崇禎也正有此意,命朝臣們各自退去,道:“說吧。”
楊嗣昌道:“皇太極當(dāng)初曾有言,議和不成,夏秋必有異動。隨著時日臨近,高起潛和方一藻再三命快馬請示,說為避意外,還望皇上從速定奪。”
崇禎道:“你的意思呢?”
楊嗣昌道:“臣還是堅持,攘外必先安內(nèi)。”
崇禎道:“剿寇接連大捷,朕還懼他作甚?正好攘外,也省得皇太極虎視眈眈。”
楊嗣昌道:“是,剿寇接連大捷,但是還很不徹底,糧餉上更是奇缺匱乏,欲施中興大計,臣以為還是待國內(nèi)徹底穩(wěn)定了,再攘外為宜。”
崇禎道:“你說的也有些道理,但是朝臣們實(shí)在難以通過。”說著,見楊嗣昌滿臉的失望,心中不忍,又道:“新任兵部尚書盧象升趕巧來了,若是他能同意,這事或許還有斡旋的余地。”
楊嗣昌搖了搖頭,道:“恐怕很難。”
崇禎勸道:“且不急,待朕問他,來人哪,傳盧象升覲見。”
盧象升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