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旨再賜盧象升尚方寶劍后,崇禎突又覺得不妥,至于為什么,竟說不清,有心跟朝臣們再議議,又怕他們爭論不休,只好一個人憋在心里。
如此過了幾日,實在憋不住了,崇禎便跟王承恩說了,說過之后,迫不及待地問道“怎么會這樣?”
王承恩稍愣了愣,如實道“戰與和,老奴不敢多說,皇上之所以如此,該是因為心中遲疑未決,故而,皇上雖賜給了盧象升尚方寶劍,卻不知該不該讓盧象升去用。”
說著,見崇禎點了點頭,又道“其實,盧象升即便手持尚方寶劍也是無用的,因為手握重兵的人大多反對他,他總不能都殺了他們。”
崇禎沉思著道“所言在理,但是,如此終究不是好辦法。”
王承恩自顧道“事實也是如此,據老奴所知,盧象升的用兵之策沒有一條得到落實。依老奴所見,皇上倒不如另換人統帥天下兵馬,或許還能有效些。”
崇禎點了點頭,待要說話,一小太監匆匆進來,呈上一沓奏疏來。
崇禎忙低頭來看,竟是清兵入塞和孫承宗滿門忠烈的事兒,不由大驚,半晌才道“朝臣們現在哪兒?”
這小太監知事情緊急,忙道“他們都已得了消息,正在前殿侯著呢?”
崇禎聞言,站起來徑至前殿,未及坐下,已滿臉哀傷地道“孫承宗乃皇兄的老師,對朝廷多有貢獻,當朝也曾盡心盡力,現滿門忠烈,當厚恤之。”
說著,掃了朝臣們一眼,又道“諸位愛卿想必已經都知道了,清兵入侵,該當如何應對?”
楊嗣昌因不滿崇禎于這個當口重用盧象升,雖主管軍事,卻故意低了頭不說話。
他不說話,其他人自認事不關己,更不說話。
首輔劉宇亮想“都不說話,皇上必要震怒,皇上一旦震怒,指不定哪個又要倒霉,咱作為首輔必首當其沖,咱不妨自請前去督察,也好離開這是非之地?”
拿定了主意,上前道“京師的防御并不弱,清兵得以肆虐,必是將士不用心,臣自請前往督察。”
崇禎聽了王承恩的話,正為此事犯難,聞言,大喜道“素聞愛卿性喜擊劍,好,朕即革去盧象升所任,由愛卿代之。”
“督察跟總督不同,督察無需擔責,總督日后可是要被追責的。”快速地對比著,劉宇亮大懼,忙去看薛國觀和楊嗣昌。
薛國觀正欲代之,巴不得他因此惹禍上身,佯作不見,別過了頭。
楊嗣昌卻念他一向支持自己,又暗恨盧象升,上前道“首輔大人雖擅長擊劍,卻終究沒有帶過兵,搞搞督察還可以,要說總督兵馬確是不宜了,再說了,盧象升一向主戰,又頗知兵,這個當口調走他,更是不宜。”
“哦,你主管軍事,不拿主意,卻在這里說三道四,是何道理?哼,朕若不是念你之前還肯積極出謀劃策的份兒上,豈能饒你?”
暗想著,崇禎固執地道“好,既然盧象升不宜調走,就命盧象升率所部積極迎戰,劉宇亮總督各鎮援兵力爭圍殲入侵清兵。”
楊嗣昌還欲再說,崇禎已道“好了,就這樣定了,救兵如救火,劉愛卿從速赴任。”
此時,盧象升已由涿州進據保定,正指著地圖道“剛才,咱們實地看過了,我決定,咱們分道出擊,于慶都(今河北省唐縣東)跟清軍干這一仗,也滅滅清軍的銳氣。”
諸將齊聲道“誓死唯大帥馬首是瞻。”
話音剛落,但聽有人道“好,好氣勢,得良將如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哪。”
眾人轉身去看,居然是翰林院編修楊廷麟。
楊廷麟,江西臨江府清江縣人,字伯祥,一字機部,曾上疏彈劾楊嗣昌等議和,盧象升對之甚為敬重,見他來了,忙迎上來,道“編修乃文官,咋就來了?”
楊廷麟笑道“廷麟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