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中軍大帳內,洪承疇一臉的無奈。
為啥呢?終經不住朝廷的再三催促,洪承疇于七月底率部倉促抵達松山,幾經交戰,折了總兵楊國柱,卻未能解了錦州之圍。
正思索對策,皇太極親率援兵來了,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間,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系,切斷其糧道,斷絕其歸路。
為此,洪承疇已經召集諸將議過多次了,可因為諸將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終沒能最終形成決議。
事實卻是,清軍進展甚快,到底是戰還是撤,若再不做決定,明軍不僅無法解錦州之圍,還將面臨被包圍的危險。
洪承疇今日開會,就是要做出最后的決定,卻不料主戰、主撤兩派仍不肯妥協。
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三個主戰,理由是雖沒能解了錦州之圍,明軍的陣營和交戰都還占有優勢,縱使皇太極來了,傾全軍孤注一戰還是可行的。
王樸、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以及接替楊國柱的山西總兵李輔明等主撤,理由是明軍留餉于寧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山,大軍扎營于茹峰山之西,若是不能取勝,不僅無法解錦州之圍,松山恐也要被包圍。
河南、湖廣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如果再被圍,朝廷恐怕連援兵都派不出來了。不妨趁清軍立足未穩先跳出包圍,待清兵懈怠,再收復失地。
洪承疇當然是主戰的,理由是既然明清之間遲早要有一戰,不妨傾全軍孤注一戰,不然,到時攻守易勢,損失會更慘重。
顯然地,洪承疇已不止一次地講過了,主撤派卻仍在固執己見。
“或許曹變蛟說的對,他們壓根就不是在替朝廷打算,而是在懼敵。”
暗想著,洪承疇無奈地搖了搖頭,轉頭去看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
張若麒在想“咱不過就是來催促他們進兵的,完全沒必要攙和其中,不僅不能攙和其中,還得及早設法脫身。
咋脫身呢?須得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對了,待機會合適,咱就主動要求去寧遠給他們支取糧草,寧遠終究遠些,比松山要安全。”
正盤算,見洪承疇轉向自己,知其心意,暗想“我才不管你們的破事哩?!?
暗想著,嘴上道“作戰是你們的事,戰還是撤,你們自己決定,無論怎樣,我都支持?!?
說完,佯作突然記起了似地,又道“對了,我聽說我們現在糧草不足了,你們先議著,我這就回寧遠給大家支取糧草去?!?
說著,已站起來往外走。
洪承疇原以為他催著進兵必能支持自己,不想他竟如此,不由大失所望,又見諸將相持不下,不得不想“既然形不成決議,那就拖,拖到不得不戰的時候,看你們還怎么爭?”
拿定了主意,嘴上道“再議吧。”
兩派聞言,均甚為不解,彼此對視了一眼,各自離去。
皇太極亦不解,轉向范文程道“既不突圍,又不出戰,洪承疇到底在打什么算盤?難道他想拖住了咱們,等待他們的援兵,跟我們決戰?果那樣的話,可就超出了咱們的預判。”
范文程道“是啊,這不符合洪承疇一慣的做派。不過,要說他還有援兵,文程實在想不出他的援兵能來自哪兒。沒有了,應該沒有了。”
皇太極道“他可是懂得用兵的,要不是有陰謀,他肯定不會這樣?!?
范文程沉思著道“也不一定就是有陰謀,他跟諸將間達不成共識也未可知,文程聽說,他手下的八大總兵除了曹變蛟、王廷臣,多數不跟他一心。”
皇太極道“別忘了,還有那個邱民仰,他可是全力支持洪承疇的。”
范文程道“邱民仰畢竟不掌兵,他的幫助遠不及張若麒所帶來的副作用大。”
皇太極正要再說,見一近侍匆匆進來,隨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