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
接到棄守寧遠的圣旨后,薊遼總督王永吉、寧遠總兵吳三桂等遼東官員,知事關重大,不敢怠慢,無奈崇禎嚴令務必同時撤百姓回關內,行動難免遲緩了些,至十九日方始到得山海關。
自覺已經耽擱太多時日,吳三桂匆匆把百姓交付于地方官之后,即率部徑往京師進發。
行至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隊伍突然停了下來,吳三桂不滿道“救兵似救火,今日已經是二十二日了,告訴前軍不要停,加速前進。”
中軍道“啟稟平西伯,非是前軍要停,定西伯唐通來了,攔住了去路。”
吳三桂“哦”了一聲,問道“他不去護衛京城,來這里做啥?”
中軍道“說是京城淪陷了,皇上已于十九日自縊身亡了,京城被大順軍占了。”
吳三桂不由睜大了眼道“怎么可能?縱使大順軍再強悍,憑京城的防守,又怎么可能?”
中軍茫然地搖了搖頭,道“外面也是這樣傳的。”
吳三桂仍不肯信,還要再問,但聽有人道“不,這不是傳言,這是現實。”
吳三桂一愣,忙抬頭去看,竟是唐通,后面還跟著黎玉田、高第兩個。
唐通歸降后,不僅沒受到歧視,反而比崇禎時更受恩寵,鐵了心要效力大順,領命后,率了一萬精兵徑奔遼東而來,一路招降,風光無限。
這日,招降了永平府后,聞得吳三桂到了,忙攔住了。
其實,這消息昨天就已開始瘋傳,只是大家都不肯信。黎玉田、高第兩個聞知唐通攔路,急于知道真偽,忙去接了進來。
趕巧聽到吳三桂和中軍在說話,唐通迫不及待接了話,見吳三桂還在愣怔,又道“是,京城的防守堅固,可惜明朝的人心盡失,大批的文官武將歸降了大順,百姓也在爭相夾道歡迎大順軍,天下歸于大順已是眾望所歸。”
吳三桂聞言已然信了,快速地在想“這樣的結果,咱早有預料,卻不想會這樣快,唉,虧得當初咱給皇太極留了情面,才多了一層選擇,人哪,果真是給別人留情面就是給自己留出路……”
正想著,聽唐通又道“大順皇帝可是對平西伯高看一眼哪,許諾,只要平西伯及遼東的諸位肯服務于大順,不僅原職務爵位不變,日后還可以封侯,待遇只能在唐通之上。”
說著,往自己身后一指,接著道“大順皇上親賜的四萬兩白銀,就在唐通軍中,平西伯若是不嫌,唐通這就辦理交割,山海關交由唐通去守,平西伯即可去京城接受新的任命。”
吳三桂登時明白過來,突然道“后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失陷后,寧遠就成為山海關外的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臣吳三桂不止一次地向皇上進諫過,可皇上您為什么不肯聽三桂之言,及早棄守呢?”
說著,竟是涕淚俱下。
唐通不由大失所望。
諸將亦是不解,黎玉田勸道“平西伯說出了兄弟們的心聲,兄弟們又何嘗不心疼如割呢?但逝者畢竟已逝,如今關外有清兵虎視眈眈,京城已為大順所占,何去何從,還得平西伯定奪哪。”
吳三桂一句話探出了大家的態度,稍稍放了心,佯作為難地問道“兄弟們都是這樣的意思?”
眾人忙不迭點頭。
吳三桂再問道“總督王大人不知是啥意思?”
黎玉田道“剛有消息的時候,我們就派快馬征求過他的意見,他的意思也是由平西伯定奪。”
吳三桂“哦”了一聲,道“多謝弟兄們的信任,但如此重大的決定,不能由三桂一個人來定,三桂想聽聽兄弟們的意見。”
說著,沖唐通揮了揮手,示意唐通先回避一下。
唐通會意,只得先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