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之所以急于頒布剃發令,除了他所說的便于區分良莠,更重要的還是基于如下事實
多鐸多路謀取江南的策略大獲成功,繼博洛、孔有德等率兵俘獲了弘光帝朱由崧,另外的兩路也先后告捷,多鐸則在穩定了南京的局勢后,依洪承疇之策奏請多爾袞對南京進行了改革。
至此,江南半壁臣服,除了東南西南,大清基本已控制了整個中原,安撫之策已經達到目的。
一些業已歸順的官員們,為討得新主子歡心,或自動剃發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媚上謀取賞識,讓多爾袞感覺推行滿制的時機成熟。
做出決定后,多爾袞即命快馬傳檄各地。
此時的多鐸免不了志得意滿,接到檄文后,由衷地道“皇兄果是英明,此時剃發正當其時。”
博洛接話道“早該如此,只是咱們剛剛告示過說不剃發,卻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是不是合適?”
多鐸不以為然地道“本王進入南京后,原以為必遭到百姓反擊,不想本王拜謁過明孝陵前往報恩寺上香時,百姓們竟萬人空巷來圍觀本王。
而曾經是他們的皇帝的朱由崧,被押解回南京時,百姓們反而夾路唾罵,爭相向之投擲瓦礫。
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朱由崧的朝廷是不得民心的,而且他的朝廷再也沒有像樣的軍隊了,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還有,錢謙益、趙之龍等多次向本王說過,吳下民風柔弱,飛檄可定,無須用兵。
所以哪,你無須擔心,待本王回師北返后,只管依令而行就是。”
博洛道“豫親王所言甚是,但他們受孔孟的儒家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博洛還是怕惹出事端來。”
多鐸失笑道“檄文說的不是很明確嗎?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本王相信你足以應付。”
說著,見尼堪、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進來,知他們已準備停當,道了聲“大膽地干吧”,揚長而去。
大順西路軍節節勝利,太后高桂英卻依然眉頭緊鎖,不停地看著地圖。
李過、高一功相互對望了一眼,李過不解地道“我軍在陜西勢同摧枯拉朽,太后因何還這樣悶悶不樂?”
高桂英頭也不抬地道“皇上說的對,要想有所圖謀,陜西之地確無法支撐,唉,只不知他們到了哪兒,如今是不是安全?”
因為眼前的勝利,諸將,自然也包括李過、高一功等,漸漸地滋生了堅守陜西的想法。
高桂英敏感地捕捉到了,所以,才如是說。
李過、高一功兩個一愣,旋即明白了她的心思,悔意暗生,一齊言不由衷道“您不是說過了嗎?咱們這邊打得越好,皇上那邊就越安全嗎?”
“他們能有這樣的態度,應該還不錯,不過,還得再敲打敲打他們,讓他們徹底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暗想著,高桂英故意不接他們的話茬,自顧道“昨晚,我夢到皇上了,他竟渾身血淋淋地站在我的面前!太恐怖了,若是沒有了皇上,大順可就真完了。”
這無疑就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這兩個果然一驚,李過待要說話,高一功已搶先道“太后這是思慮過度所致,必不是真的,之前聽宋先生說,做夢都是反的,豈不正說明皇上如今好好的?”
高桂英暗笑了笑,道“一定要告訴將士們,按照皇上之前的要求統一行動,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這兩個點了點頭,幾乎異口同聲地道“但憑皇后調遣。”
話音未落,黨守素匆匆進來道“清軍有動靜了。”說著,見這三個一齊瞅著自己,接著道“探馬來報,清軍多鐸部回師北返,正奔陜西而來,距離潼關已不足百里。”
高桂英莫名其妙地心一沉,忙問道“多鐸所部?不是去追皇上的阿濟格?那么,去追皇上的阿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