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卿,字明輔,福建莆田人。乃父黃起鳴,為重慶通判,死于奢崇明叛亂。黃斌卿因為恩例補為興化衛(wèi)百戶。
崇禎朝累功升為總兵,統(tǒng)水師鎮(zhèn)舟山。弘光帝死后,以隆武帝為正朔,隆武帝詔為總兵官,封肅虜伯。
收編了王之仁的殘部后,黃斌卿所部的勢力雖說大增,來自于手下諸將的質疑卻也越來越多“事實如此嘛,王之仁和他的軍隊雖然聽從魯王的號令,卻也是抗清的隊伍,咱們如此,豈不是親者痛仇者快嗎?”
剛開始的時候,黃斌卿還不以為然,然而,時至今日,已不得不正面回應了。不過,他認為,似這等事,即便正面回應,也不能顯得太過重視,否則,往往適得其反。
因此,他選了一個諸將聚集的機會,待所有的事情分派停當后,突然道“咱們?yōu)槭裁匆谵Z,過來聯(lián)絡咱們一起抗清的王之仁及其所部呢?
我知道大家對此甚為不解,借今天這個機會,就跟大家講明白。
先說這個王之仁,字九如,北直隸保定人,乃崇禎末年東廠提督太監(jiān)王之心的堂兄弟,官蘇松總兵。弘光時官至浙江定海總兵,統(tǒng)水師。
清兵下浙東,曾奉表投降,不久又為民眾抗清義舉所感動而后悔反正。
這也就罷了,他居然還跟張國維等擁立魯王監(jiān)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擁立魯王監(jiān)國也不能算他錯,最不該的是,隆武帝即位后,向魯王降了歸藩詔,魯王本已依詔歸藩,他為了一己之私利,攛掇魯王跟隆武帝作對。
隆武朝到了今天這種地步,這個王之仁難辭其咎。是的,他也曾主動出兵收復過一些府縣,也攻打過杭州,甚至在清兵下浙東時跟清兵以死相搏,可他那是為了啥?為了跟隆武爭正統(tǒng)。”
說著,見諸將紛紛點頭以示認可,暗暗自得,接著道“難道不是嗎?看看吧,為了獎勵他的擁立之功,魯王先封他武寧侯,再升為興國公。
唉,這就是個貪圖一己之私的人哪。似此等人,部眾又比咱們多,咱們若是不先動手,待他先動了手,咱們豈不要反受其害?”
諸將不辨真假,但見他慷慨激昂,竟是信了,紛紛道“將軍高瞻遠矚,但憑將軍作主。”
黃斌卿愈發(fā)自得,正要再說,中軍進來道“啟稟將軍,魯王率部到了,我等奉命不讓之靠近,他說不求別的,只求暫住以躲避清兵。”
黃斌卿一愣,道“有多少人?”
中軍道“不過幾百人。”
黃斌卿略略放了心,沉思著道“這個魯王也是坑害隆武的罪魁禍首之一,但他畢竟乃皇親宗親,這樣吧,劃定一塊區(qū)域給他,算他借住,跟他講清楚,到時候必須要離開的。”
中軍領了命,卻又問道“萬一他提出要見將軍您,我等該如何回復。”
黃斌卿道“就說我出海公干,一切等我回來再說。”
時間不覺就過去了兩個多月,這日,張名振實在忍不住埋怨道“到得這里,雖說有了塊落腳之地,卻被軟禁了,啥事都做不成,不如咱們走吧。”
魯王道“去哪兒?無處可去呀,再等等吧,本王就不信他黃斌卿能永遠不見本王。”
張名振道“他想見早就見了,哼,若非咱們當下的勢力太小,名振早就滅了他,給興國公報仇了。”
魯王“嗯”了一聲,道“本王仔細地觀察過了,舟山這地方果然不錯,從長遠計,咱們總得設法占了。”
張名振道“王爺所言甚是,名振也在想這事……”
正說著,卻見黃斌卿引了一個人過來,到得近前,方才認出,卻是鄭彩。
鄭彩,字羽公,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從子。鄭芝龍由安海赴福州降清,鄭彩即跟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分道揚鑣了。
為啥呢?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以尊奉業(yè)已不存在的隆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