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入川,原準備決死一戰,不想自己竟陰差陽錯一箭射死了張獻忠,讓兵強馬壯的大西軍頃刻間土崩瓦解,不由大喜,一方面令鰲拜等率部緊追大西軍不舍;一方面命余部迅速向四川各地推進。
鰲拜等追至遵義,未能追及孫可望等所率的大西軍,回來繳令,豪格想反正進軍貴州也不是自己這次出征的任務,便命鰲拜等轉向四川作戰。
經過了一年多的征戰,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江、寶陽諸郡縣全都平定,四川的局勢逐漸安定了下來。
其時的四川,因為連年戰亂,極度貧乏,根本無法解決糧餉供應,豪格只好就此止步,留下王遵坦、李國英(原左良玉部下總兵)等明朝降將駐守四川,自率滿、漢軍經陜西班師回京。
顯然地,豪格一路上無數次地回顧過這個過程,每次回顧過之后,都會忍不住想“這一年多來,征戰即便再艱苦,咱也沒有絲毫放縱自己,多爾袞的那些明的或暗的監視牽制者,應該挑不出咱的過失來。”
想到這里,豪格就會變得信心滿滿的,又會因為信心滿滿思路愈加順暢“多爾袞肯定是不會想讓咱建功的,咱若建了功,豈不占了他的上風?
可是,既然他不想讓咱建功,又怎么會派咱出征呢?委實無人可派?話倒是這樣說的,但肯定是屁話,大清并不缺帶兵的人。
那,又是為什么呢?難道……?他竟會如此狠毒?只可惜老天也在助咱,偏偏讓咱見此大功,看他還能再放出啥鳥屁來?”
豪格冷“哼”了一聲,接著想“因為爭皇位那事,太后和福臨肯定會對咱有所防備,但福臨跟咱雖非同母所生,卻終究是弟兄。
事實上,并非咱在爭,而是他多爾袞在爭,若不是父皇的舊臣鰲拜、索尼等人堅持……
他指定是心虛的,不然,咱已再三聲明‘德小福薄,不配繼承皇位’,他為什么還要拿咱早年殺妻的事來做文章呢?不過就是貶低咱嘛。
還有,他同意鄭親王提出的‘立福臨為帝’,建議自己和鄭親王共同輔政,不就因為福臨年幼、鄭親王懶得管事嗎?唉,鄭親王懶得管事,他居然也不放過。
關于這些,相信福臨和太后漸漸地都會明白。肯定的,不然,太后為什么會趁定都北京大封朝臣的時候恢復咱的爵位?福臨又為什么在咱出征前召見咱,鼓勵咱為朝廷建功。
只要咱建了功,在朝廷上說話的分量肯定會增加,咱指定要幫著咱的這位小弟兄,朝局指定會因之而轉變……”
這日,正想著,鰲拜過來輕聲道“啟稟肅親王,馬上就要回京了,按照其他王爺的做法,都是先去聆聽攝政王的教誨,再去朝拜皇上,咱怎么辦?”
豪格一愣,旋即道“咱不一樣,咱出師的時候,攝政王不是也沒有出面,只有皇上一個人為咱們送行嗎?哼,再說了,咱們拼命出力,那是為朝廷為皇上建功,不是為了他攝政王。”
因為跟索尼等皇太極的舊臣,力主立皇太極的親子為君,鰲拜沒少受多爾袞的閑氣,巴不得這樣,即傳令依命而行。
行沒多久,前軍來報“啟稟肅親王,皇上出城十里相迎,并于太和殿設宴慰勞,請肅親王定奪。”
豪格聞報,哪里還敢怠慢,未及到得該下轎的位置,即已下了轎,快步上前,納頭就拜。
順治心里一陣感動,卻不事聲色,微笑著過來,雙手扶起了他,百般嘉勉,而后牽著他的手,拉他上了自己的大轎,一同前去赴宴,酒宴上更是殷勤相勸,不醉不歸。
“才一年多不見,福臨居然就有了父皇的氣度,唉,他還不過是個少年,必是多爾袞這個狗東西把他給逼的!”
暗想著,豪格既喜且憂,改變朝局的想法自然也就越強烈,無奈,幾番試探,均被順治輕描淡寫地帶過了,只得專心慶功,大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