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日子總是很快就過去了。
時間進入了7月底,奧拉夫這一個多月都是在看農書草稿,有時候才會和約特、哈達爾等人一起討論,甚至每周給城里的種植老手上一次課,講一講糞便肥料、紅薯種植、糧食管理、開荒種地等各種農業知識,來自遠東天朝幾千年的智慧結晶讓維京農民們聽的津津有味,他們到現在才知道自己在農業方面的落后和無知,誰能想到骯臟惡臭的糞便收集處理以后竟然能變成讓糧食高產的寶貝……如果這話是一個土著人說的,維京人保證說話的人腦袋瞬間就會被屎尿裝滿……
奧拉夫越研究農書草稿對農業知識越有興趣,現在草稿里的文章他讀了三遍還意猶未盡,每一次看都會心有所感。
一開始奧拉夫對《農書草稿》的繁體字能識別出八成以上,結合語句并不影響理解含義,然后就用冰島語翻譯成冊,當時也交給了哈達爾一本。
現在讀得多了,剩余的生字也結合上下句等琢磨出了七七八八,對翻譯本更是大修了一次。
七月的赫魯特城和半島北方的哈達爾城,在哈達爾和約特等人的帶領下,按照奧拉夫翻譯的《農書》開始帶領農夫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同時對廁所里的排泄物進行清理和儲存,挖出巨大的糞坑進行統一存放發酵,然后按照農書的指導將大多的處理后的糞便進行晾曬處理。
由于糞便有限,赫魯特城的土地今年只能有三分之一的田地可以享受糞便澆灌,奧拉夫對這三分之一的土地幾個月后的產量有著極大的信心。
哈達爾城由于處于新建狀態,田地開墾也不太多,除了一開始開墾的土地種植了蔬菜,剩下的都移栽了紅薯梗,雖然時間有些緊張,但是今年冬季哈達爾還是有收獲不少紅薯。
因為奧拉夫把農書吹成了神秘的東方大明國能夠養活上億人口的農業技術指導書籍,維京人們都對農書深信不疑了,哈達爾、約特等人也對今年是否豐收有了信心。
有時候奧拉夫在看到黃皮膚的奴隸們各家各戶的掏糞并倒入糞便發酵點的時候就產生了某種錯覺,那就是自己是在大明,看到了古代的中國人在從事農業生產。
《農書草稿》的很多內容打破了奧拉夫對農業的片面見識,其中《糞壅規則》中除了水糞、干糞的肥力種植區別,還介紹了其他幾種肥料,例如骨粉,用動物骨骼砸碎制作的骨粉撒入田地,對糧食產糧的提升還要勝過干糞兩倍。
奧拉夫很清楚骨粉里富含磷、鉀、鈣等元素,氮磷鉀就是后世提高產量的基礎化肥,骨粉雖然沒有化肥的元素含量高,但是足以讓產量翻倍了。
奧拉夫知道種植大豆,大豆植被的根莖會在土壤里釋放氮,如果在種完糧食后不再進行土地輪休,而是種上一茬大豆、豇豆等固氮,第二年再種糧食,土地仍舊會有不錯的肥力,只要每年都配合上糞肥、骨粉、草木灰等一定能保證所有耕地不停高產。
奧拉夫在收起書本后就開始著重指導城里制肥工作,他讓掏糞工在收集每家每戶糞便的時候還要把各家各戶做飯取暖燒木柴剩下的草木灰燼殘渣也收集起來,這些木灰也擁有不錯的氮磷鉀可以和糞便拌在一起使用。
————
同時還有曬制魚干時不要的魚鰓、魚腸、魚鱗等廢物也和糞便倒在一起進行發熱發酵,動物臟器和魚鱗也是上等的肥料,還有平時吃肉剩下的骨頭也要砸碎摻進糞坑,如此增強肥料肥力和肥量。
經過奧拉夫知道后,赫魯特城進入了全民節儉的生活模式,幾乎沒有任何生活垃圾不是能夠制作肥料了,即便是破舊抹布、爛衣物等也能燒成灰燼倒進糞坑漚肥。
奧拉夫很清楚如果文蘭的農業種植掌握了制肥用肥,未來的產量提升兩倍、三倍、四倍、五倍甚至七八倍都不是幻想和神話,可以說得到了天朝先進農業知識加持的文蘭